美国华人开始恐惧了,因为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好像润到印度了,他们去goodwill捐东西,发现收东西的是印度人,去chase银行办业务,前台是印度人,甚至连他们公司发物品的都是印度人,这就是美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 这种“印度化”的感觉,最先从日常生活里冒出来,加州某Goodwill门店,以前收捐赠的是本地白人阿姨,现在全换成印度小哥了。 他们穿着统一制服,一边用带咖喱味的英语问“要捐赠证明吗”,一边跟老家亲戚视频,背景里全是印地语唠嗑。 银行更夸张,Chase银行柜台前,印度裔柜员一边处理业务,一边接老家电话,嘴里“Jai Shri Ram”喊得比中文“你好”还顺溜。 最离谱的是公司仓库,某科技公司发笔记本、显示器,连办公椅都是印度小哥负责,他们工牌上的名字长得像梵文经文,聊天才知道,四个人挤一间公寓,月薪五千刀,干得比加班到凌晨的华人工程师还起劲。 职场里的“印度化”更让人窒息,硅谷的会议室里,十个人里八个是印度裔,Zoom背景统一挂着金色神像。 中国产品经理刚开口说需求,印度工程师连环发问:“使用场景是啥?边界条件是啥?最坏情况是啥?”问得人想把键盘砸他脸上,散会时群里二十条“谢谢”刷屏,肉麻得像圣诞卡。 更扎心的是,华人工程师发现,自己的岗位被“优化”后,替补上来的全是印度外包团队。 企业为啥偏爱印度人?说白了,就是“便宜又好用”,Infosys、TCS这些印度外包公司,给美国企业提供“现成人力”:招个印度人,不用培训就能干活,还能跟总部远程协作。 更关键的是,印度劳动力愿意接受“高工时+低起薪”:中国应届生要22万刀起,印度小孩儿12万刀就笑眯眯签字,还包机票。 印度人还特别“抱团”,从硅谷到华尔街,他们内部互相推荐亲戚朋友,甚至形成“同村同校同公司”的闭环。 某谷歌员工说,他团队三十人只剩两个中国人,其余全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每天中午食堂飘的不是煎饺味,是羊肉咖喱配酸奶,相比之下,华人更多靠自己“单打独斗”,拼技术赢了,资源却拼不过。 这种“印度化”趋势,其实是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缩影,美国企业现在只认“性价比”,印度输送人才的体系又成熟,华人群体就被挤到了“结构性被动”的位置:技术能力被稀释,文化优势被边缘化,连“美国梦”都开始打问号了。 不过,回流中国也不是唯一出路,留在美国的华人,得重新找自己的优势:别只当技术执行者,要往战略制定者转型;别单打独斗,学学印度人的“资源整合”;甚至可以像他们那样,通过社区建设、政治参与争取更多话语权。 毕竟科技不是流水线,创新需要多样性,一个族群话语权太集中,企业可能短期省钱,长期却会失去创新能力。 说实话,我挺理解华人群体的焦虑,本来以为“润”到美国是过好日子,结果满眼都是印度人,自己的努力还被更“高效”的群体替代,那种“润错地方”的错位感,说白了就是对身份认同的迷茫,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 印度裔的崛起,是发展中国家通过教育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例子;华人群体的调整,也是中国从“人才输出国”向“人才回流地”转型的信号。 与其纠结“润没润错”,不如想想怎么在这场变化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回国发展,还是在美国开辟新赛道,关键是要把技术优势变成战略优势,把个人能力变成系统能力。 毕竟真正的“美国梦”,从来不是“润”到某个地方,而是“润”出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