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维护了10年的生态环境,一两鱼都不允许钓,现在却有人要捕捞60万斤。贵州洪

名城探寻 2025-11-27 15:17:27

老百姓维护了10年的生态环境,一两鱼都不允许钓,现在却有人要捕捞60万斤。贵州洪家渡水库收到公告,要在当地进行60万斤的回捕作业。 运营方公示2024年5月投放鱼苗,2025年11月开始回捕60万斤。 这事在库区周边几个村寨炸开了锅。住在洪家渡水库边的王大叔,手机里存着十年前库区刚禁钓时的照片:水面漂着塑料瓶,岸边杂草里堆着钓鱼人留下的饵料袋。现在的水库呢,水清亮得能看到水下三米的石头,清晨傍晚总有白鹭在水面盘旋。 为了护着这片水,王大叔和邻居们自发组成了巡逻队,看到偷偷下竿的钓鱼人就上去劝,遇到往水里扔垃圾的更是追着说半天,“这十年,大家把水库当眼珠子护着,现在说捞就捞60万斤,心里咋能不犯嘀咕?” 可运营方的说法另有道理。洪家渡水库是西电东送的关键工程,也是贵州最大的高原人工湖,2024年5月投的那批鱼苗,全是鲢鱼、鳙鱼这类滤食性品种,专门用来吃水里的浮游生物,靠它们就能把水质稳住。 水库管理处的技术员算了笔账:这些鱼长到一年半,每条差不多能到三斤重,60万斤的捕捞量刚好是“以渔控藻”的合理区间——鱼太少了控不住藻,太多了又会因为食物不够长得慢,还容易把水搅浑。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捕捞不是为了赚钱。运营方早早放出话,捕上来的鱼优先供应本地市场,价格比市场价低两成,还优先雇库区的渔民当捕捞工,一天能挣300块。 剩下的收益,一部分要用来升级库区的垃圾处理站,另一部分给巡逻队发补贴。住在库区的李大姐算了笔账:“我老公去当捕捞工,干一个月能顶过去在外面打零工三个月的收入,年底还有分红,这账好像也不亏。” 其实这种“以渔护水”的模式,在全国不少水库都试过。就像浙江的千岛湖,靠养鲢鳙鱼控制蓝藻,每年合理捕捞的鱼能卖几个亿,还成了旅游招牌。 洪家渡的运营方也想走这条路,他们打算把捕捞季办成“生态鱼文化节”,让城里人来库区吃生态鱼、看湖光山色,村里的农家乐、民宿跟着就能火起来。 现在库区的年轻人已经在琢磨,怎么把自家的老房子改成有特色的渔家乐,“守着这么好的水,总不能只靠养鱼过日子。” 库区的百姓慢慢想通了,这十年的守护不是白费。以前大家觉得保护生态就是“干花钱不挣钱”,现在看着捕捞的鱼变成真金白银,还能换来更好的环境设施,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王大叔最近巡逻时,碰到钓鱼的还是会劝,但语气里多了份底气:“等生态鱼节办起来,你们来吃正宗的水库鱼,比偷偷钓的香多了!” 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洪家渡的故事证明,只要把账算明白、把路走对了,守护绿水青山的人,总能等来金山银山的回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04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