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好消息,肝硬化的尽头到了,这3个中医逻辑帮肝脏“软回来” 大家好,

刘福 2025-11-27 15:47:47

11月的好消息,肝硬化的尽头到了,这 3 个中医逻辑帮肝脏 “软回来” 大家好,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肝病门诊的陈燕力,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攻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研究,也在《北京中医》《中国中医急症》等期刊分享过临床心得。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肝硬化 —— 这个被很多人视为 “不可逆” 的疾病,在中医眼里,其实藏着 “逆转生机”。 一、中医眼里的肝硬化:不是 “肝硬了”,而是 “瘀堵 + 正虚” 很多患者拿到 “肝硬化” 诊断书就慌了,觉得肝脏变硬就像石头一样无法挽回。但在中医理论中,肝硬化属 “积聚”“鼓胀” 范畴,核心病机不是肝脏本身 “变质”,而是长期肝郁脾虚导致的 “肝络瘀阻、正虚邪恋”—— 就像肝脏的 “气血通道” 被痰湿、瘀血堵住了,肝细胞得不到滋养,才慢慢形成纤维化、变硬。 我在临床中坚持 “四诊合参”,不会只看化验单上的指标,更会通过舌苔、脉象、症状拆解患者的 “病机暗道”:有的患者是气滞湿阻型,表现为胁肋胀痛、吃不下饭;有的是湿热瘀毒型,伴随黄疸、口苦;还有的是脾肾阳虚型,晚期会出现腹水、怕冷。只有找准这个 “中心靶点”,才能开出精准的 “尚方宝剑”。 现代研究也印证了中医逻辑:我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丹参、鳖甲、黄芪等中药配伍使用,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纤维沉积,这和中医 “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扶正补虚” 的思路不谋而合。三十年来,我用这套 “辨证 + 病证结合” 的方法,让不少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弹性值下降,中晚期患者也能有效控制病情。 很多患者问我,中医治肝硬化是不是要吃一大堆药?其实我的诊疗特色是 “用药精灵,简便验廉”不用复杂方剂,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找到每个患者的 “关键症结”,精准配伍。 (一)三个核心治疗原则,贯穿肝硬化全程 针对肝络瘀阻的核心病机,我会用丹参、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合鳖甲、龟甲软坚散结,就像给肝脏 “清淤”。曾有一位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度值高达 18kPa,伴有胁肋刺痛,我以膈下逐瘀汤为基础加减,配合肝俞穴贴敷丹参药饼,3 个月后疼痛消失,6 个月肝硬度降至 11kPa。 扶正固本:给肝细胞 “充电续航” 肝硬化患者多有脾虚、气虚的问题,就像肝脏 “动力不足”。我常用黄芪、山药、茯苓等扶正补虚药,提升患者白蛋白合成功能,改善低蛋白血症。去年一位失代偿期患者,腹水严重、双腿浮肿,西医利尿剂效果不佳,我在方剂中加入大剂量黄芪和附子,兼顾健脾温肾,1 个月后腹水消退,能正常下床活动。 根据患者证型调整方案:气滞湿阻型用柴胡疏肝散 + 胃苓汤,疏肝健脾;湿热瘀毒型用茵陈蒿汤 + 丹参饮,清热利湿;脾肾阳虚型用实脾饮 + 济生肾气丸,温补脾肾。同时结合 “时间医学”,建议患者辰时(7-9 点)服药,顺应脾经当令,提升药效。 案例 1:乙肝肝硬化代偿期,1 年肝硬度从 16kPa 降至 9kPa 48 岁的张先生,乙肝病史 10 年,确诊肝硬化时肝硬度 16kPa,担心发展成肝癌。我辨证他为 “气滞血瘀型”,给出方案:基础方(柴胡疏肝散 + 鳖甲软肝汤加减)+ 穴位按摩(太冲穴、足三里)+ 食疗(山药小米粥、清蒸鱼)。坚持 1 年复查,肝硬度降至 9kPa,肝功能指标全部正常,现在仍在定期随访,状态稳定。 案例 2: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中药减停利尿剂 62 岁的李女士,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大量腹水,每天靠利尿剂维持,双腿浮肿、食欲极差。我辨证为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用实脾饮 + 济生肾气丸加减,配合冬瓜皮、茯苓利水渗湿。2 周后腹水减少,1 个月后停用利尿剂,3 个月后能正常进食,B 超显示腹水消失,肝实质回声改善。 作为从医三十年的肝病医生,见过太多患者因误区延误治疗,这里提醒大家:别信 “偏方神药”:土三七、不明草药可能含肝毒性成分,去年就接诊过 2 例因吃偏方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症的患者,反而加重病情; 辨证用药是关键:肝硬化证型复杂,没有 “通用方”,必须由专科医生四诊合参,我接诊的患者中,有自行服用疏肝药导致腹泻的,就是没找准证型; 三十年来,我见证了太多肝硬化患者从绝望到希望:有的逆转了肝纤维化,有的控制了并发症,有的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中医治疗的核心,就是 “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找到每个患者的 “中心靶点”,用 “简便验廉” 的方案,帮肝脏慢慢 “减负”“修复”。 如果你或家人正被肝硬化、肝纤维化困扰,不要放弃希望。欢迎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记住,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调整治疗方向的起点 —— 找对专业医生,用对中医思路,肝脏就能慢慢 “软回来”!

0 阅读:111
刘福

刘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