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不是一般大!江苏苏州一位二胎妈妈怎么也想不到,花一万五请的“金牌月嫂”,背地

越越看历史 2025-11-27 17:28:14

胆子不是一般大!江苏苏州一位二胎妈妈怎么也想不到,花一万五请的“金牌月嫂”,背地里竟对四个月大的宝宝下狠手。 监控画面里的一幕,让她浑身发冷。 王女士产后恢复期间,通过家政平台选中了赵某。 对方简历上“15年母婴护理经验”“高级育婴师认证”的标签,加上平台推荐时那句“贵有贵的道理”,让她咬牙签下了合同。 前两晚赵某确实表现得专业,换尿布动作麻利,冲奶温度刚好,王女士一度觉得这钱花得值。 转折出现在第三晚。 宝宝突然变得频繁夜醒,每次哭起来都撕心裂肺,以前能睡整觉的孩子现在一小时醒一次。 王女士起夜查看时,总撞见赵某眼神躲闪,不是说“刚哄睡别吵醒”,就是假装整理婴儿用品。 母亲的直觉让她心里发毛,本来想算了可能是孩子闹觉,但后来发现赵某每次单独带娃时,宝宝哭喊声都透着不对劲。 无奈之下,王女士以“防蚊虫”为由在婴儿房装了监控。 6月28日凌晨两点十七分的录像,成了她一辈子的噩梦。 视频里婴儿轻声哼唧时,赵某猛地踹向婴儿床栏杆,床体剧烈晃动让孩子瞬间爆哭。 喂奶粉时更吓人,她左手掰住宝宝后脑勺,右手硬塞奶嘴,还边敲奶瓶底边嘟囔“哭什么哭”。 报警时王女士手抖得连手机都握不住,警察来了她才缓过神把视频放出来。 面对铁证,赵某先说是“正常喂奶挣扎”,直到踹床画面播放,她脸涨得通红再也说不出话。 平台倒是反应快,当天就发声明说“永久除名”,但网友不买账,评论区全是“早干嘛去了”的质问。 月嫂简历上的“15年经验”和“高级育婴师证”,现在看来更像个笑话。 2024年央视315就曝光过家政资质造假产业链,三天速成班就能拿“高级证书”,履历里的服务家庭数量随便编。 某家政平台内部人士偷偷说,客户喜欢资深的,他们就帮月嫂多写三五年经验,反正没人查十年前的记录。 平台监管更是形同虚设。 王女士事后才发现,平台连赵某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都没要,只看了证书复印件。 2023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报告》显示,全国只有38%的家政平台会做公安系统背景核查。 服务过程中更没监督,全靠雇主自己发现问题,等出事了就“永久除名”,可换个平台改个名字照样接单,上海就有月嫂虐婴后三个月换平台复出的例子。 法律惩戒力度也让人无奈。 现行法律里,没造成重伤可能就按《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十天半个月。 《刑法》里的“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要达到“情节恶劣”,比如长期虐待或造成严重后果。 网友们都在说,这点惩罚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 如此看来,家长们真得自己多上心。 王女士的做法其实可以借鉴,在婴儿房装个带录音的监控不算侵犯隐私,每天睡前回看片段能及时发现问题。 核实资质时别光看证书,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查查真伪,再要三个前雇主联系方式聊聊,签合同也得写清楚虐待行为怎么赔。 2025年国家发改委明明发了文件,要求年底前实现家政人员背景信息全国联网、建行业黑名单,可地方执行总跟不上。 平台也该从“中介”变成“监管者”,定期视频回访抽查服务过程,对投诉率高的月嫂强制停岗培训,再交笔保证金给受害者兜底。 月嫂培训也得多讲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加些模拟婴儿哭闹的情景测试,情绪管理差的就该被淘汰。 现在宝妈社群里流行建“月嫂口碑库”,大家分享真实评价形成民间黑名单,这种社区互助比平台推荐靠谱多了。 不过舆论监督也得把握分寸,盯着行业问题就行,别把矛头全对准个人搞网暴。 说到底,苏州这事儿撕开的不只是个案,是整个母婴护理行业的信任裂缝。 当“资深”“专业”成了随便贴的标签,当监管停留在出事就除名的敷衍,家长的放心托付就成了赌运气。 装监控、核资质是家长的自保,可更重要的是平台落实监管、政策推动黑名单联网、法律明确惩戒标准。 别让高价买来的“专业服务”,变成伤害孩子的隐形凶器。

0 阅读:49
越越看历史

越越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