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光电流响应谱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现状 在本章节中,为了研究电子−空穴分离效率,

菲菲的信笺 2024-03-12 01:17:05

瞬态光电流响应谱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现状 在本章节中,为了研究电子−空穴分离效率,我们分析了样品NiCo-LDH、AgCl和AC/NCL的瞬态光电流响应谱和电化学阻抗谱(EIS)。   在复合电极AC/NCL电极中观察到光电流密度的显著增加,比NiCo-LDH电极显示出相对低的光电流密度高18.5倍,比AgCl电极显示出的光电流密度高1.3倍。   这归因于AgCl纳米颗粒锚定在花球状NiCo-LDH表面形成凸触的优质结构。   瞬态光电流响应表明,复合材料AC/NCL在所有样品中表现出最高光电流密度,证实了其最佳的电荷转移和分离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AC/NCL结构的构建不仅促进了光子吸收,而且增强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   为了深入了解电极内部的电荷传输行为,EIS(图3.6(b))用于评估界面处的电荷转移动力学。   半导体−电解质界面处的电荷转移电阻根据奈奎斯特曲线的弧半径进行评估。   显然在三个电极中,可以观察到AC/NCL电极在奈奎斯特曲线图像上显示出比两种单体NiCo-LDH和AgCl更小的圆弧半径,这表明了复合材料AC/NCL具有最低的电阻值,因此对于光生电荷的加速转移和传输以及对于AC/NCL中良好的电荷分离具有最高的电导率,从而证明了相结在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进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测量,通过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进行捕获实验验证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信号,证明AC/NCL中的界面电荷转移是否符合z型异质结。   如图3.7(a)所示,在黑暗条件下AC/NCL没有检测到显著峰值信号,随着光照时间逐渐增加,在进行光照2分钟后,复合样品AC/NCL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6个关于•O2−峰值信号,随着光照时间的逐渐增加4分钟,关于•O2−峰值信号逐渐明显。   同时如图3.7(b),在相同的辐照条件下将复合样品AC/NCL分别进行光照2分钟和4分钟,复合样品AC/NCL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并没有表现出•OH信号。   因此,•O2−在AC/NCL光催化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为了获得有关AC/NCL光降解机理过程的主要活性氧化剂。   因此,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都是染料催化光降解的活性物质,其中•O2−在AC/NCL降解中起到主要作用,而羟基自由基(•OH)物质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当复合材料AC/NCL所形成n-n异质结光催化剂受到光照射时,n型半导体NiCoLDH和n型半导体AgCl都被光激发,在其导电中产生非平衡电子,在价带中产生空穴。   当复合材料AC/NCL所形成n−n异质结处建立的热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两个半导体之间形成的内建电场和势垒。   光生电子必须克服势垒从n型半导体NiCo-LDH的导带流向n型半导体AgCl的导带;相反,电子运动必须克服的势垒从n型半导体AgCl的价带运动到n型半导体NiCo-LDH的价带。   同样的,光激发空穴需要克服势垒从n型半导体AgCl的价带运动到n型半导体NiCo-LDH的价带,而空穴运动需要克服势垒从n型半导体NiCo-LDH的价带到价带。   然而,n型半导体AgCl的导带中的光生电子倾向于迁移到n型半导体NiCo-LDH的价带并与n型半导体NiCo-LDH的价带中的光生空穴复合。   正是因为载流子转移和重组过程,所形成的z型AC/NCL异质结机制,延长了n型半导体NiCo-LDH的导带中的光激发电子和n型半导体AgCl的价带中的空穴的寿命,从而使二者更有效地参与光催化反应。   因此,z型AC/NCL异质结光催化剂有望表现出增强的光催化性能。   在本章工作中,介绍了利用改进的常温遮光搅拌方法制备尺寸均匀的纳米级别AgCl颗粒,并在乙二醇作用下在花球状NiCo-LDH表明生成AgCl纳米颗粒,进而将较少比例的AgCl纳米颗粒锚定在NiCo-LDH表面形成凸触得到半导体功能光催化材料AC/NCL。   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出具有纳米点状修饰的花球状结构的复合材料AC/NCL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机理。   表现出了通过纳米点状AgCl颗粒修饰的NiCo-LDH后,使结构的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加,AgCl颗粒在NiCo-LDH表面作为一个桥梁加快了电子−空穴转移,因此表现出了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0 阅读:0
菲菲的信笺

菲菲的信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