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的判决!”上海,一男子乘坐扶梯时,前面老人一时没站稳,直直地向后摔去,男子为了救助老人,用自己身体阻挡,谁料,男子因此受伤,老人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事后,男子要求老人为他作证,要不然他的医药费只能自己承担,结果老人不愿意,男子一怒之下把老人告上法庭,让老人承担医药费,法院的判决让人拍手称快! 周末,乘客们熙熙攘攘,扶梯上也排满了人。张先生刚好在地铁站里赶时间,他习惯性地站在扶梯靠右边的位置。 突然,他听到前面有惊呼声,原来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因为站立不稳,整个人向后倒去,眼看着就要从扶梯上摔下来。 张先生下意识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老人,试图减缓老人的跌势。 这一挡确实有效,老人没有摔到扶梯下去,而是稳稳靠在了张先生身上,毫发无伤。然而,张先生却没有这么幸运。为了保护老人,他的腰部承受了巨大的冲击力,当场感觉到一阵剧痛。 虽然他勉强站住了,但没过几分钟,疼痛愈发严重,最后不得不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医院的诊断结果很明确:腰椎轻微错位,软组织挫伤,至少需要休息一个月,还需要后续治疗和康复费用。 张先生原本以为,老人应该会感激他的救命之恩,至少愿意站出来作证,证明自己是因为救助才受伤的。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当他联系老人要求其协助处理医药费用时,老人却一口回绝了。 “你帮我是你的好心,但你受伤跟我没关系,我没有让你去挡我啊。”老人的回答让张先生心寒不已。他不仅不愿意承担任何费用,甚至连作证也不愿意。 张先生没想到,自己好心帮人,结果反而要自己承担所有的治疗费用。愤怒之下,他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遂将老人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承担一部分医药费用。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有人认为,张先生是自愿施救,不应要求老人承担责任; 也有人觉得,老人确实在张先生的帮助下免于受伤,理应分担后果。双方在法庭上各执一词,气氛一度紧张。 老人的律师辩称,老人并没有请求张先生帮助,张先生的行为属于自发的“好心行为”,因此老人不应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而张先生则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危急情况下采取的正当救助措施,如果他不出手,老人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因此,老人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至少应分担部分医药费。 法庭经过详细调查后,最终做出了让人拍手称快的判决。 法院认定,张先生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且在法律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助行为,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 同时,法院还指出,老人在公共场所因自身不稳导致的意外,虽然不是故意,但最终得益于张先生的救助,避免了身体伤害。 因此,根据法律原则,老人应当对张先生的医疗费用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 法院判决老人支付张先生一半的医疗费用,金额达到了数万元。虽然这个判决并没有要求老人承担全部费用,但已经足够表达了公正的态度。 这一结果不仅为张先生维护了权益,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好心救助不能让人心寒,受助者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判决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对法院的公正裁决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有力支持。 张先生得知结果后,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自己为此付出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但总算得到了应有的公正。老人虽然一开始不愿作证,但最终在法律的要求下,还是承担了部分责任。 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也需要让每一个好心人知道,他们的善行不会被辜负,法律会为他们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