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解放军排长下山巡逻,路上偶遇3名解放军,排长看了对方一眼,感觉不对劲,就用越南话大喊:“缴枪不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海欣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在普通农村家庭长大,少年时代,农田里挥汗如雨的日子锤炼了他的毅力,也让他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高中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1981年参军,进入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在部队,李海欣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既能带队种菜,也能在射击场上展现出色的准头,随着表现突出,很快便从士兵成长为班长、代理排长,成为连队的骨干力量,入党后,李海欣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战友们信赖的榜样。 自1979年边境冲突爆发以来,越南方面不断在边境地区制造紧张局势,渗透、炮击、袭扰接连不断,到了1984年,老山地区成为冲突的焦点,越军依靠苏联的支持,在边界地带展开各种军事行动,中国军队被迫加强防御,李海欣所在的119团肩负起守卫前沿阵地的重任,这里不仅要面对敌军的正面进攻,更需提防对方派出的特工,越军特工多为曾在中国军校学习的军官,不仅熟悉中国军队的战术,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能够模仿解放军的行为举止,情报安全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李海欣在日常工作中格外注重警惕,他带领战士们巡逻,检查装备,反复强调辨识敌我的方法,为了提升分辨能力,他还努力学习越南语,并研究各种特工伪装的细节,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警觉,才有了后来那次化险为夷的经历。 那次异常的巡逻成为整个高地防线的转折点,李海欣带队在山林间巡查,遇到三名军装整洁、装备新颖的“解放军战士”,这些人表面融入队伍,实则充满了不协调之处,李海欣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的衣服异常干净,装备也没有任何补给物品,与刚从阵地上下来、满身泥泞的战士们形成鲜明对比,更为可疑的是,这三人说着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还试图用老旧的军歌掩饰身份,李海欣结合现场观察和日常积累的经验,果断作出决断,识破了越军特工的渗透企图,经过短暂交火,成功消除了威胁,切断了敌人重要的情报渠道,也为后续防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事件之后,连队上下的警觉性大大提升,李海欣组织战士加强巡逻,加固防御工事,完善了通讯加密和物资分配,高地上一切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李海欣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修筑阵地、搬运沙袋、分发口粮,尽管条件艰苦,战壕里常常积水,食物供应紧张,但李海欣始终以身作则,保持乐观,鼓励大家咬牙坚持。 危机并未远去,1984年7月12日凌晨,越军大规模集结,发起了对142高地的猛烈进攻,炮火率先覆盖整个阵地,紧接着数百名敌军步兵分多路冲锋,面对数量优势悬殊的敌人,李海欣指挥15名守军依托地形,灵活分工,顽强抵抗,战士们利用手中的机枪、手榴弹和地雷,连续击退多轮攻势,激战持续了11个小时,所有人都筋疲力尽,阵地上弹壳遍地,防线多处被破坏,李海欣身负重伤,但仍然坚守岗位,指挥战友补充弹药、转移伤员,始终未曾离开阵地,最终,在弹药几乎用尽、援军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海欣做出了最后的决断,用身体引爆定向地雷,阻止敌军突破,阵地得以保全。 这一场战斗结束时,142高地的守军仅剩9人能够行动,其余5人壮烈牺牲,经过清点,敌军在阵地前遗留上百具尸体,李海欣和战友们以极小的代价,守住了战略要地,高地的坚守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更极大地震慑了越军,迫使对方调整部署,边境局势由此趋于稳定。 战后,中央军委为表彰李海欣的英勇,将142高地正式命名为“李海欣高地”,并追记他一等功,李海欣所在的119团也因此荣立集体一等功,获得“守卫老山英雄团”的光荣称号,李海欣的事迹在前线广为流传,成为新兵训练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后来守卫边疆的战士,正是在李海欣故事的激励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 李海欣的成长轨迹,正是那个年代普通农村青年投身国防、淬炼成钢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阵地,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的真正含义,边境的和平来之不易,是一代代战士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李海欣的名字,和那座高地一样,成为中国军人精神的象征,老山战魂,至今仍在边防线上代代传承。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40周年》2019年2月17日
1984年,解放军排长下山巡逻,路上偶遇3名解放军,排长看了对方一眼,感觉不对劲
青衫栀幽音
2025-09-28 00:53: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