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明牌了?我们可能要做好全面脱钩的准备。也不仅仅是中国要与美国脱钩,美国也在时

顾议史实 2025-09-28 11:35:54

基本明牌了?我们可能要做好全面脱钩的准备。也不仅仅是中国要与美国脱钩,美国也在时刻准备着与中国脱钩,因为美国也不想受到中国的制约!   中美脱钩这事,已经不是“风声鹤唳”了,而是“板上钉钉”。   过去几年大家还在猜,是不是要脱钩?现在不用猜了,动作已经摆在那里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现实就在一步步把这个“可能性”变成“进行时”。   这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博弈,不是谁想躲就能躲得开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脱钩,而是对方已经在认真准备,甚至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彻底。   这不仅是中国要准备好“去美国化”,美国其实早就打起了“去中国化”的算盘。   中美这场“分手预演”从来不是一方的独角戏,其实早在2018年,美国就已经动手打响了这场经贸“拉锯战”。   当时的贸易战,被很多人当成一时的政治秀。可没想到,这一战打出了后劲,也打出了方向。   从加关税到限制技术出口,再到推动所谓“供应链回流”,美国这几年做的事,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甚至彻底摆脱中国影响力。   尤其是2025年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动作更猛了: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直接飙到50%以上,这是赤裸裸的“经济爆破”。   而在科技领域,美国的“拔网线”式操作更是令人咋舌,把高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芯片、高端设备出口。   出台各种“防中国条款”,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挥舞经济大棒,实则就是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里,先把中国“踢出局”。   而这些政策,并不是特朗普或拜登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美国主流政治共识的一部分,就像你在公司被突然“优化”,可HR早就准备好了PPT和下家名单,美国的“去中国化”,是有剧本、有预算、有时间表的。   当然,面对这种“脱钩”风向,中国这边也不是坐以待毙,你想跟我分手,我还非得求你回来?不存在的。   中国近年来的核心策略就是四个字:技术自主,别看美国卡咱芯片、卡咱设备,但往往“卡你一下,就是推你一把”。   这几年,中国的科技企业咬着牙搞研发,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工业软件到高端制造,一步步地把“被动挨打”变成“主动出击”。   别小看中国的工业底子,全世界能覆盖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再加上逐年上涨的科研投入,2024年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超过3.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接近2.7%。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造得出”,还要“造得精”、“造得稳”。   同时,在市场布局上,中国也没闲着,“一带一路”不是口号,是行动指南,从中亚到中东,从东南亚到非洲,越来越多新兴市场成了中国的“朋友圈”。   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已经接近20万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我们正在把鸡蛋从一个篮子里挪出来,不再死盯着美国市场。   美国想脱钩,那就脱,你不想买,我找别人买;你不让我用,我自己造,这不是怄气,是战略。   有人说,中美一脱钩,其他国家就能“坐收渔利”,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美国鼓吹的“中国+1”战略,说白了就是想把工厂搬去越南、印度、墨西哥这些国家,但问题来了:这些地方真能接住中国的“工业大旗”吗?   现实是骨感的,印度的电力系统动不动就出问题,越南的港口容量根本撑不起大规模出口,墨西哥虽然离美国近,但治安和基础设施都一言难尽。   更别提这些国家在劳动力素质、供应链完整性上的差距,你要搬过去,就像把奔驰的发动机装在三轮车上,跑不动还容易翻车。   国际清算银行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供应链虽然在“分散”,但变得更复杂、更不透明,效率并没有提升,反而成本在升高。   这就像你搬家,本来是为了方便,结果一顿折腾,最后发现还是原来的房子住得舒服,对美国来说,脱钩不但没能让它经济更强,反而成了“自剪羽翼”。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测算也很直白:光是关税政策,就让美国GDP每年少了1.4个百分点的增长,合着每年几千亿美元就这么打水漂了。   “如果中美彻底脱钩了,谁受伤更重?”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场博弈,本质不是你输我赢,而是谁更能适应变化。   美国要脱钩,是为了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中国准备脱钩,是为了不被动挨打,两边的博弈,不是谁怕谁,而是谁更能未雨绸缪。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战略调整是更具前瞻性的,我们没有幻想“回到过去”,也没有指望“对方回心转意”,而是踏踏实实地把内功练起来。   技术自主化、多元市场化、产业链本地化,这些都是在为一个“更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   而美国那边,如果还认为只靠制裁、关税、限制就能“围堵”中国,其实也低估了这个世界的多极性,正如历史无数次证明的那样:把别人排除在外,最终也会把自己锁进笼子里。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