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没想到,陈老总摇摇头说:“这位大亨不能动!” 主要信源:(盐城史志网——顾竹轩) 1949年初夏的上海,黄浦江上漂浮着零星的炮舰残骸,咸湿的海风裹挟着硝烟的气息。 外滩建筑群弹孔斑驳如蜂窝,汇丰银行大楼顶的时钟永远停在了某个历史性的时刻。 清晨薄雾中,一辆黑色轿车碾过泥泞的四川北路,车轮在弹坑积水中溅起浑浊的水花。 车子停在市政厅斑驳的大理石台阶前,陈毅市长快步下车,军大衣下摆扫过台阶上散落的传单碎片。 在二楼办公室,秘书递来的青帮人员名册扉页沾着墨渍。 陈毅翻阅时,指尖在"顾竹轩"三个字上停顿良久,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在车顶。 这个看似普通的帮派头目,档案厚度却是其他人的两倍有余。 时光倒流至1886年寒冬,苏北盐城农村的茅草屋里,顾家第七个男婴在煤油灯微弱的光线下降生。 十六岁那年,少年顾竹轩挤在统舱里来到上海,码头上扛大包的活计让他瘦弱的肩膀磨出厚茧。 夜深人静时,他总望着租界璀璨的霓虹灯发呆,黄浦江的汽笛声伴随着他立下在这座城市立足的誓言。 1920年梅雨季节的一个深夜,已是黄包车行小老板的顾竹轩,在四马路救下遭流氓围殴的青帮小头目。 雨水浸透了他的绸缎长衫,这个偶然的善举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经此一事,他得到青帮头目刘登阶赏识。 但不同于其他帮派分子热衷烟土生意,顾竹轩更钟情于实业。 他用积蓄盘下破败的天蟾戏院,亲自监督修缮工程,连舞台木料都要逐一查验。 1932年深秋,戏院产权纠纷案在公共租界法庭开庭。 顾竹轩聘请的英国律师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当判决书宣布戏院归属权时,旁听席爆发出惊叹。 这位苏北汉子不仅保住产业,还获得十万银元赔偿。 此事成为沪上商界美谈,连杜月笙都派人送来鎏金贺匾。 抗战烽火中,天蟾戏院的地下室常亮着微弱的煤油灯。 顾竹轩亲自将盘尼西林等药品装箱,贴上"戏服"标签运往苏北。 有次为掩护地下工作者,他连夜在戏院后台加建暗格,木匠活做得比专业工匠还细致。 这些秘密行动直到解放后解密档案才为人所知。 1949年5月27日凌晨,戏院阁楼窗帘缝隙透进曙光。 顾竹轩望着窗外行进的人民解放军,轻轻摩挲着侄儿顾叔平从解放区捎来的信笺。 当上海各界名流纷纷南逃时,他反而扩建戏院宿舍,收留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梨园子弟。 在随后市政府的帮派整顿会议上,当有人提出追究顾竹轩历史问题时,陈毅取出泛黄的档案袋。 里面详细记录着抗战期间戏院向新四军提供的物资清单,以及保护进步文化人的证明文件。 会议室静默片刻,最终达成"团结教育"的特殊处理意见。 1950年代的天蟾戏院迎来新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腔飘荡在修缮一新的雕梁画栋间。 顾竹轩作为戏曲改革委员会成员,常坐在第三排观众席观摩新戏。 有次彩排休息时,他指着舞台背景的苏北乡村布景,对年轻演员说起童年见过的芦花荡。 1956年深秋,戏院海棠树下落满金黄叶片。 弥留之际的顾竹轩望着墙上的戏单,用苏北方言喃喃道: "戏要落幕了。" 他的葬礼简单而隆重,挽联上写着"梨园义士,乱世仁心"八个大字。 如今,修缮一新的天蟾戏院仍是上海的文化地标。 偶尔有老观众指着二楼包厢说,那里曾坐着一位爱戏如命的苏北老板。 他在时代洪流中,既守住了梨园一方天地,更守住了做人的良心。 戏院后台的化妆镜前,至今还摆放着顾竹轩用过的紫砂壶,壶身上的包浆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
尔说娱乐
2025-09-28 11:43: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