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在云南文山,一位刚脱下军装的年轻人独自完成了一

一路孤城 2025-09-28 18:45:12

看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在云南文山,一位刚脱下军装的年轻人独自完成了一场特别的归家仪式——没有亲人等候的院子里,他细心铺开街上买来的鞭炮,退至门外,亲手点燃了那段宣告归来的噼啪声。 据《中国青年报》9月27日的记录,硝烟弥漫中,这个伫立在门外的身影始终平静地凝视着故园。在这场没有观众的场景里,二十四岁的退伍军人何先生,用最传统的方式为自己接风洗尘。 其实归途的起点并不孤单。车站里曾有姐姐手捧的鲜花,有堂姐姐夫温暖的拥抱,有战友们爽朗的笑语。可当喧闹散去,推开老宅木门的刹那,院墙内只有习习山风相伴。他抱着那束鲜花在门槛怔了片刻,随即转身走向街市,归来时掌心多了一卷红鞭。 这个看似简单的仪式,何尝不是千万农村子弟兵的缩影?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军人退出现役,其中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在城镇化率已突破60%的今天,仍有近1.7亿农民工远离故土——何家父母正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是不想见证儿子人生的重要时刻,而是算计着往返路费相当于三十个工日的收入,挂念着请假扣发的满勤奖金。 “都知道农民工子弟回家是个社会课题,”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学者李教授曾指出,“但很少人关注到这些孩子成为军人后,返乡时面临的双重身份转换困境。”何先生悄悄藏起的失落,既是为人子的体贴,更是历经军营淬炼后的担当。 当那段手机视频辗转传到千里之外的父母手中时,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发亮的屏幕。母亲数着儿子铺鞭炮时弯曲的脊背,父亲注意到他点燃引线时稳健依旧的姿势——这是他们用奔波换来的,能送进大学又迎出军营的孩子啊。 视频通话时,儿子把镜头对准满院阳光:“咱们普通人家,踏实过日子就好。”他笑得那样云淡风轻。 若是换个场景呢?假如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能提前建立“光荣返乡”帮扶机制,若是邻里守望的乡俗尚未被现代生活消解,这个秋日午后的仪式是否会少些寂寥?

0 阅读:0
一路孤城

一路孤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