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女翻译刘禄曾走进纽约一家餐馆,还没等她点完菜,就察觉到斜对面坐着的一位美国中年男子一直盯着她看。那眼神不像普通的好奇,倒像是发现了什么难以置信的事物。几分钟后,男子突然起身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声音颤抖地问:“女士,您姓刘吗?我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见过您!” 这个突如其来的相遇,瞬间把两人的记忆拉回到二十六年前的朝鲜战场。 刘禄曾出身上海书香门第,祖父是晚清官员,家庭条件优越。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能讲一口流利英语。朝鲜战争爆发后,她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参军,成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敌工部的一名翻译。 在朝鲜战场,刘禄曾每天面对的是被俘的美军士兵。其中有个叫詹姆斯·伯特纳的年轻士兵,战前因偷窃罪被给予“参军抵罪”的选择,糊里糊涂来到战场。被俘后他充满恐惧和抵触,担心自己会被处决。 刘禄曾审讯战俘从不靠威胁恐吓。她会给战俘倒热水,聊家常,问他们为何来参战。当詹姆斯承认自己是为免罪才参军时,刘禄曾严肃指出:“你在自己国家犯的是小罪,来这里屠杀别人的人民,犯的则是大罪。”这句话让詹姆斯第一次反思战争的意义。 有次詹姆斯发高烧,刘禄曾立即找来军医诊治。战场上药品紧缺,她仍想办法确保他得到治疗。还有一次,她看到年轻战士开玩笑刮詹姆斯鼻子,当即严肃制止,强调要尊重战俘人格。这些细节让詹姆斯感受到被当人看的温暖。 上甘岭战役期间,刘禄曾主动请缨到最前线进行广播宣传。作为坑道中唯一女性,她每天用长喇叭向美军阵地喊话,播放圣诞歌曲,朗读家信,被美军士兵称为“夜莺”。 这项工作极其危险。有次她下山休整遭遇轰炸,弹片从身边擦过,她拼命奔跑才躲进掩体。坑道生活同样艰苦,严寒中冻土豆成了主食,防空洞常被大雪封住。 但刘禄曾坚持了下来。圣诞节那天,她播放《平安夜》,歌声在寂静的战场上格外清晰。许多美军士兵后来被俘时都表示,听到广播后才意识到对手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宣传中的形象。 二十六年后的重逢 战争结束后,詹姆斯被遣返回国。战俘营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改掉恶习,从底层工作做起,最终在纽约开了家餐馆。 1979年,刘禄曾作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随团访美。在纽约一家餐馆,詹姆斯认出这位曾改变他命运的中国女性。他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讲述自己如何重新做人,感谢她当年的善意引导。 两人在餐馆聊了一小时。詹姆斯拿出珍藏的“和平”字样小饰品,讲述自己如何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临别时,他真诚表示:“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 这次重逢后,他们保持联系。詹姆斯夫妇后来专程到南京看望刘禄曾,两人在玄武湖畔下棋聊天。2015年,詹姆斯的外孙还通过视频向刘禄曾表达感激。 2022年,刘禄曾以94岁高龄离世。她与詹姆斯的故事成为战争史上特殊的一页——曾经审讯者与被审讯者,最终在和平年代成为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最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越敌我界限。刘禄曾严格执行优待俘虏政策,不仅化解了敌对情绪,更让一个迷茫青年找回人生方向。詹姆斯回国后的转变,证明尊重与善意比枪炮更有力量。 当下次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国际冲突时,或许可以想起这个故事。它提醒我们,无论政治立场如何,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是相通的。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永远是伤痛,而理解与包容才能开启真正的和解。 两个曾经的“敌人”能够在纽约餐馆平静交谈,这本身就是对和平价值的最好诠释。他们的故事超越了国家与时代的界限,成为人性善良的永恒见证。 信息来源 新华报业网《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刘禄曾: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 中国江苏网《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访原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翻译刘禄曾》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