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焦急万分,毛主席却下令放弃救援,毛主席为何会这样做? 1951年5月23日,朝鲜战场传来紧急消息:十万志愿军被美军重重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彭德怀连夜致电毛泽东求援,然而毛主席的回电却让所有人震惊——放弃救援!这个看似冷酷的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军事智慧?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因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销一切职务,由李奇微继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这个换人决定彻底改变了朝鲜战场的态势。李奇微这个老狐狸可不像麦克阿瑟那样狂妄自大,他仔细观察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发现了一个致命弱点。 李奇微称志愿军的进攻为”礼拜攻势”,意思是凭借志愿军的携行补给,其进攻态势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他很快摸透了志愿军的底细:每次攻势都是来势汹汹,但持续时间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后勤补给跟不上。于是这家伙制定了一个狡猾的战术。 李奇微的所谓”磁性战术”其实就是诱敌深入。面对志愿军的如潮攻势,他命令前线总指挥范弗里特将军步步为营,以每天20英里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和志愿军的近战、夜战,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部队以最大的杀伤。这招确实阴险,表面上是败退,实际上在拉长志愿军的补给线。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正式发起。战役初期,志愿军攻势如虹,连续突破敌军防线。西线迂回包围,东线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猛攻,正面王近山部队也打得热火朝天。看着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志愿军战士们士气高涨,以为又是一场大胜仗。 可是到了5月21日,经验丰富的彭德怀嗅出了不对劲的味道。这胜利来得也太容易了点,敌军的抵抗实在是太弱了。彭老总这人打了一辈子仗,什么套路没见过?他立马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 果然,5月23日凌晨,李奇微的真面目暴露了。联合国军突然集中4个军13个师的兵力,对正在撤退的志愿军发起全线反击。美军利用强大的机动性,迅速向志愿军侧后穿插。特别是东线,美军突进40多公里,将宋时轮的第九兵团退路完全切断。 这下麻烦大了!整整十万志愿军被团团围住,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消息传到司令部,彭德怀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十万人啊,这可是志愿军的精锐力量,要是全军覆没,不光朝鲜战局要发生根本变化,回国后怎么向党中央交代? 在紧急作战会议上,所有指挥员都陷入了沉思。有人建议立即派兵救援,但大家都明白,这样做很可能正中李奇微的下怀,这叫”围点打援”,是兵法中的经典招数。可不救的话,十万同袍就要面临被全歼的危险。 彭德怀思来想去,实在拿不定主意,只好把情况向毛泽东汇报。收到电报的毛主席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来到作战地图前仔细研究。整整两三个小时,他一直站在地图前分析敌我态势,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 中午时分,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放弃救援十万大军的计划!电报中明确指示,改为”以攻为守”的作战方式,剩余志愿军兵分三路对敌人进行”反穿插”,被包围的部队要化整为零,寻找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分散突围。 这个决策看起来冷酷无情,实际上体现了高超的军事艺术。毛泽东深知,如果按常规思路派兵救援,不仅救不出被围部队,反而会让更多志愿军落入李奇微的圈套。李奇微正等着志愿军前来救援,好一口吃掉更大的部队。 战术执行得非常成功。王近山兵团突然调头反击,打了李奇微一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被包围的十万志愿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化整为零分成无数突击小队,在夜色掩护下从美军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地方冲了出来。 李奇微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他想要围歼志愿军主力的计划破产了,反而在志愿军的反击下损失不小。第五次战役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根据停战时实际控制线建立朝韩非军事区。 这次危机的化解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他能在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做出看似矛盾实则高明的决策。正是这种超越常规的军事思维,让志愿军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多次击败装备精良的美军。 后来彭德怀回忆这段经历时,对毛泽东的决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这个决定挽救了整个朝鲜战场的局势,充分体现了毛主席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这场看似不可能的绝地反击,成就了抗美援朝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毛泽东”舍车保帅”的决策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你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