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

鉴清评趣 2025-09-29 05:47:22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2020年,立陶宛政客在华盛顿的游说下,与某美资企业签署了总额达1.2亿欧元的芯片工厂建设协议。按照规划,五年内将在维尔纽斯和考纳斯两地建成五座先进制程芯片厂,预计创造两万个高薪技术岗位,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千亿欧元产值。这个数字对人口仅280万的立陶宛而言,无异于在波罗的海沿岸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当时立陶宛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政府大楼里彻夜亮着的灯光见证着官员们的亢奋。某智库甚至发布报告称,芯片产业将使立陶宛人均GDP在十年内翻番。 普通民众开始憧憬子女能在家门口从事高科技工作,房地产商忙着囤积工业用地,连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录取分数线都水涨船高。但鲜有人注意到,协议中关于技术转让的关键条款始终模糊不清。 首座工厂的奠基仪式选在2021年春天举行,时任总理亲自挥动铁锹的画面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然而三个月后,建设工地就因“技术方案调整”陷入停滞。 美方派来的专家团队突然撤离,只留下一份需要立陶宛自行承担的3000万欧元设备采购清单。更蹊跷的是,原本承诺的欧盟产业基金支持,因“不符合技术转让规定”被布鲁塞尔驳回。 立陶宛经济部2022年的内部报告显示,美方企业实质上只完成了可行性研究,连最基本的晶圆清洗设备都未订购。当立陶宛代表团飞往硅谷讨要说法时,得到的却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官方答复。此时立陶宛已投入2.4亿欧元前期资金,其中1.1亿来自国家主权基金。 这场闹剧的连锁反应在2023年集中爆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将立陶宛主权评级下调至BBB-,外资撤离导致失业率飙升至12.7%。 更讽刺的是,某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因芯片短缺被迫关闭立陶宛工厂时,当地媒体还在幻想“美资芯片能填补空缺”。如今,考纳斯工业园里那座未完工的芯片厂框架,已成为当地人拍照打卡的“烂尾楼景点”。 深挖这场产业骗局的根源,立陶宛政客的短视与美方企业的投机心态同样难辞其咎。2019年该国议会通过涉台决议时,就有经济学家警告此举将破坏中美经贸关系。 数据显示,中国曾占立陶宛出口市场的10%,但2022年双边贸易额暴跌82%。当立陶宛企业试图通过第三方转口中国时,又遭遇严格的原产地审查,大量乳制品和激光设备积压港口。 而美方承诺的“技术转移”从始至终就是空中楼阁。某参与谈判的立陶宛官员透露,美企代表曾私下表示:“你们连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基础工人都培训不出来。”这种技术代差使得所谓合作从开始就注定失败,但立陶宛政府为了政治投机,选择对专业意见充耳不闻。 如今站在维尔纽斯老城眺望,波罗的海的寒风中,那座永远停在三层的芯片厂混凝土结构显得格外刺眼。这场持续四年的产业幻梦,不仅耗尽了国家财政储备,更让立陶宛错失了融入欧盟数字转型计划的历史机遇。当德国、荷兰等国正在争夺欧盟芯片法案补贴时,立陶宛却还在为如何偿还主权基金债务发愁。 这场闹剧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关于产业政策与地缘政治的深刻警示:当技术合作沦为政治筹码,当产业规划变成权力游戏,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看着考纳斯街头举着“要工作”标语的抗议人群,不知那些曾经在华盛顿特区与硅谷之间往返的立陶宛政客,是否会感到一丝愧疚?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