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等企业的困境,照见三个时代真相】 2025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因1.86亿元执行案再遭限高,这已是他年内第二次陷入此类风波。截至目前,万达集团被执行的总额超过了142亿元,股权冻结金额高达145亿元,而流动负债更是高达914.2亿元。即使万达三年来变卖了85座万达广场,引入了太盟、腾讯等收购48个项目回笼数百亿资金,面对近千亿短期负债仍如杯水车薪。王健林的困局并非个例,2024-2025年,周大福、万科、lululemon等曾站在行业顶端的企业纷纷失势,它们的共同困境,恰恰揭示了三个无法回避的时代真相。 第一个真相:野蛮生长的时代彻底落幕,政策与市场红利不再兜底。过去那种靠吃政策红利、依赖规模化扩张就能盈利的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借房地产黄金期快速布局商业综合体,而2025年8月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全线下滑,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同比下降0.9%,三线城市二手房同比降幅达6.0%,包括商业综合体在内的整个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服务”已是必然。同样,周大福曾寄望“新城镇计划”靠7000家门店抢占下沉市场,却在2024年金价飙至800元/克时,遭遇中期营业额同比降20.4%、净利润降44.4%的滑铁卢,半年内关店239家——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单靠开店数量的逻辑彻底失效。 第二个真相:“胆子大”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盲目扩张终会付出代价。王健林曾喊出“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口号,但这种依赖高负债扩张的思路,在金融监管趋严、市场逻辑回归的当下已不堪一击。万科的经历更具代表性,这家曾被视为“地产行业最后堡垒”的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79.43亿元,沦为A股“亏损王”,还深陷信用评级下调、债务风波、管理层边控传闻等信任危机。lululemon则凭借“瑜伽界爱马仕”的定位一度市值超600亿美元,却因盲目依赖北美市场、忽视平替品牌冲击而陷困境,2024财年三季度,其美洲地区可比销售却同比下降了2%,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已经证明仅靠“赌赛道”的胆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终将被市场抛弃。 第三个真相:错把运气当能力,终会被时代反噬。王健林等企业负责人因一度“发达”,就跌入“认知陷阱”,常将阶段性运气错归为个人能力,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万事皆发达,却忽略外部变量。王健林赶上房地产红利期,便以为“一个亿小目标”触手可及,却未察觉行业周期的必然转向。汤臣倍健的滑落更具警示意义,中国保健品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达2989亿元,2027年,预计增至4237亿元,行业持续增长。但汤臣倍健固守线下传统渠道(线下营收是线上3倍多)、产品缺乏创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下降26.33%、净利润下降54.31%,业绩证明:靠风口红利积累的优势,误判为自身能力,不主动求变,终将被年轻化品牌超越。 从万达到万科,从周大福到汤臣倍健,这些企业的失意乃至失败并非偶然。政策红利消退、市场回归理性时,唯有看清时代趋势、摒弃盲目扩张、清醒认知自我,才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否则,再辉煌的商业神话,也难逃被时代浪潮淹没的命运。
王思聪大概率不会再回国了,无关他20亿欠款,也不是王健林卖掉48座万达。真正原因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