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天天纪闻 2025-09-29 09:46:11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   马伟明院士提出在青藏高原建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的设想,可不是凭空拍脑袋,全靠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撑着底气。   作为我国电磁领域的领军者,他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早已在海军舰艇上经住了考验,这为电磁发射的陆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知道,电磁发射技术的核心就是能源供给与转化效率,而咱们这套直流系统,性能直接碾压了美国同类技术。   美国福特级航母用的中压交流系统,能量转化率才60%,还老出故障,平均几百次弹射就掉链子;咱们福建舰装的这套直流系统,转化率直接冲到90%以上,光地面测试就搞了3000次都没出过错,这份稳定性说是世界顶尖都不为过。   有这样硬核的技术底子,马院士敢想2公里的轨道,那是真有底气,不是瞎吹牛。   但理想再丰满,也架不住现实骨感,专家论证说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这话一点没掺水分。   先说说造价这关,电磁发射轨道可不是简单铺两根钢轨就行,它需要整套的能源供给系统、精密的控制模块以及高强度的轨道结构。   参考美国NASA对磁悬浮发射技术的研究数据,这类大型电磁发射装置的建设成本极其高昂,仅导轨部分的材料与加工费用就不是小数目,更别说配套的电力系统和冷却设备了。   2公里长的轨道意味着要投入海量的特种钢材和超导材料,这些材料的采购与加工成本加起来,足以让任何项目预算都倍感压力。   而且电磁发射对轨道的精度要求极高,哪怕是毫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发射效果,这就需要专门的精密加工设备和施工团队,进一步推高了整体造价。   比造价更头疼的是施工难题,青藏高原那地方简直是工程的"禁区"。首先是地形地貌的挑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到处是高山峡谷和冻土区,施工机械想要进场都得先打通道路,光是前期的基建准备工作就耗费巨大。   冻土区的施工更是业内难题,冻土在季节变化中会发生冻胀融沉,这对轨道的稳定性是致命打击,普通的地基处理技术根本无法应对,必须研发专门的冻土加固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延长了建设周期。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性,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有着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施工过程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国家对青藏高原的工程建设有着极其严格的环保要求,从项目规划到施工过程都要进行全方位的生态监测,这就要求施工方案必须兼顾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无形中又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海军舰艇上都能用,搬到陆上咋就这么难?这话问得在理,但海上和高原是两码事。   福建舰是在封闭的舰体里安装设备,环境可控,温度、湿度都能通过系统调节,设备运行时不会受到风吹日晒、低温缺氧的影响,维护起来也方便,技术员直接在舰内就能开展检修工作。   可青藏高原是开放的野外,环境条件恶劣到超出想象。那里的平均气温常年在0℃以下,冬季更是低至-30℃,这种低温环境会导致电子元件性能下降,甚至直接冻裂;而且海拔高导致氧气稀薄,不仅施工人员会出现高原反应,设备的散热效率也会大幅降低,因为空气密度小,热对流效果差,原本设计的冷却系统在高原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更别说高原上频繁的风沙天气,细小的沙粒会钻进设备内部,磨损精密部件,导致设备故障率直线上升。这些在海上从未遇到的问题,到了高原都成了必须攻克的难关。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技术突破都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因为现在有困难就否定设想的价值。现在咱们在海军舰艇上的电磁发射技术已经世界领先,这就是最好的起点。   先把这些舰用技术打磨得更成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耐极端环境能力,同时研发成本更低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再逐步攻克陆上大型轨道的造价和施工难题,未来未必不能实现这个伟大的设想。   要知道,当年电磁弹射技术刚提出来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觉得不现实,可现在福建舰不都已经用上了吗?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敢想才敢干,有了马院士团队这样的技术开拓者,加上咱们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说不定哪天再看青藏高原,那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真能拔地而起,成为国之重器的又一个象征。

0 阅读: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