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位日本华人表示“高端轴承、精密仪器、传感器、机器人减速器、碳纤维、光刻胶以及五轴机床,这七大关键技术,中国落后于日本”,于是便有网友质问道,日本把这些技术,应用在了哪里呢? (信息来源:品阅网——惊!中国至今未攻克的7大技术,和日本比差在哪?) 网友一句追问,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中日高端制造业攻防博弈的观察窗口。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背后是两国数十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布局的深度碰撞。 日本的技术优势,是战后几十年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这个国家始终抱着 “技术立国” 的信念,把核心技术紧紧攥在手里。 光刻胶这一领域,日本 JSR、东京应化这些企业拿下了全球七成以上的高端市场。 从 7 纳米到 3 纳米的芯片制造,几乎都离不开它们的产品。 这种优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早在六十年前,日本就盯上了电子材料领域。 他们靠着持续砸钱研发、把质量抠到极致,慢慢形成了研发出好技术、做出好产品、最后垄断市场的闭环。 机器人里的减速器也是如此,哈默纳科等日本企业做的齿轮精度极高,全球六成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用它们的产品。 汽车制造、电子组装的自动化生产线里,这些减速器就像 “心脏” 一样不停运转。 还有被称作 “制造业皇冠明珠” 的五轴机床,日本发那科、马扎克的设备不仅精度够高,还能和智能生产系统无缝衔接。 航空航天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的零件,很多都是靠它们加工出来的。 这些技术早已渗透到全球高端产业的核心地带,成为很多高端产品离不开的 “关节”。 中国的 “反攻”,恰恰是从那些 “卡脖子” 的地方开始的。 虽然起步晚,但中国靠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停歇的研发投入,正在一步步打破日本的技术壁垒。 碳纤维领域里,中复神鹰、光威复材花了十几年功夫,终于实现了 T800 级碳纤维的量产。 国产大飞机 C919 的机身、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上,都用上了这些中国造的材料。 高端轴承方面,瓦轴集团研发的风电主轴轴承挺过了 1500 小时的严苛测试,很快就能替换进口产品装在大型风电机组上。 这意味着日本 NSK、NTN 的主导地位要被撼动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 “用得多、进步快” 的独特路子。 那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庞大的市场需要海量高精度传感器。 华为、汇顶科技趁机加速研发,现在做的车载传感器已经能满足 L2 + 级自动驾驶的需求。 虽说在高端激光雷达上还得追着日本村田制作所跑,但市场应用带来的迭代速度,已经成了中国技术突破的重要引擎。 网友的追问,其实摸到了这场攻防战的要害。 技术再强,也得有能落地的产业生态。 日本的技术确实厉害,但这些年渐渐显露出 “技术孤岛” 的隐患。 就说五轴机床,日本设备的精度没话说,可价格高得吓人,系统还封闭,中低端市场慢慢被中国科德数控、华中数控的产品抢了去。 中国突破单项技术的同时,特别注重产业链的协同。 机器人领域里,我们不光追着减速器技术跑,还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智能控制系统上形成了集群优势。 美的库卡、大疆创新打造的全链条布局,让国产机器人性价比远超日本产品,拿下了全球近半的中低端市场。 这种打法,正在悄悄改变全球高端制造业的格局。 这场较量的影响,早就超出了技术本身,关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国家竞争力的比拼。 对日本来说,中国的追赶逼着他们的企业加快脚步,把技术往更高端、更细分的领域推进,想靠 “往高处走” 保住优势。 而中国每突破一项技术,产业链就更安全一分 。 当国产光刻胶能用于 28 纳米芯片制造,当国产五轴机床走进航空航天工厂,中国制造业 “大而不强” 的短板正在被补齐。 而且中国的市场应用经验和日本的精密制造技术,在竞争中形成了某种互补,为全球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要知道从 1995 年到现在,中国制造业在二三十年内,全球份额从 5% 冲到了 35%,而日本则在下跌,这样的变化背后,正是这场攻防战的真实写照。 如今,围绕这七大技术的较量还在继续。 日本的技术积累还有余威,但中国的追赶势头已经挡不住了。 从跟着跑、到并肩走、再到某些领域领头跑,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突围之路或许还长。 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就像那场网络讨论揭示的,技术的价值终究要在应用中体现。 在这场博弈里,谁能把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平衡得更好,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日本到底欠中国人什么?
【6评论】【1点赞】
天下大吉
落后,不是没有!需不需要领先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