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男子看到一推车老人摔倒,出于好心帮老人扶车,结果没有得到一句感谢的话,还被老人家属冤枉成肇事者,不仅索赔3万元,还要追究男子的肇事逃逸责任。男子为此精神恍惚,折腾了十几天,终于找到一个隐蔽角落的监控,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不料,老人家属看完监控后,只说了一句“对不起”就走了,还声称证据不足,不愿再追究男子的相关责任。 在今天,一个角落里的摄像头,似乎成了解决所有纠纷的终极武器。但在湖南常德,9月14日发生的一件事却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个出于善意伸手扶人的举动,竟然演变成一场持续十多天的自证清白之战。最后,那份来之不易的视频证据虽然还原了真相,却没能带来对等的正义。 当客观事实都无法抚平精神创伤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相”的价值到底在哪? 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极不平等的战争。那位推自行车的老人自己摔倒了,本来打算带儿子去看病的尹先生,好心上前扶起了车子,问了问情况。 结果呢?老人的家属赶到后,不问情由,当场就把尹先生给围了,一口咬定他就是肇事者。 他们张口就是“肇事逃逸”的大帽子,紧接着是3万元的索赔要求,甚至还煞有介事地要求做痕迹鉴定。你看,发起一场指控的成本多么低廉,只需要一张嘴。 可尹先生呢?为了证明自己没撞人,他被迫放下一切,在事发地周边一家家商户地问,一遍遍地找。 整整十几天,他精神恍惚,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正常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法律书上白纸黑字写着“谁主张谁举证”,可现实中,无辜的人反而被逼进了自证的死胡同。 幸运的是,证据最终被找到了,在一个极其隐蔽的角落。那卷录像带,就像一只没有感情的眼睛,清晰地记录了一切。 画面清晰展现,可见老人系自行摔倒。彼时,尹先生的车与老人仅仅是擦身而过,并未产生实质性接触。 真相昭然若揭,一目了然。另一份监控成有力佐证。彼时,尹先生正拾级而上,听闻声响瞬间,他毫不犹豫,立刻折返下楼,伸出援手。 经交警大队最终核实,双方车辆实则并未发生任何接触。这一结果清晰明确,为事件的判定提供了坚实依据。 真相隐匿于重重迷雾,终拨云见日,清晰呈于众人眼前。如山铁证,坚不可摧、无可置喙,将所有谎言与伪装尽数击碎,尽显事实之威严。 这所谓的“终极裁决”,究竟换来了什么呢?它看似决绝果断,却不知在背后隐匿着怎样的结果,令人不禁心生探寻之意。 面对监控铁证,对方家属仅是轻描淡写地吐出一句“对不起”,那语气之随意,仿佛这三个字毫无重量。 言罢,便径直转身,潇洒离去。事后对媒体的回应更是滴水不漏,说是因为“证据不足”才不再追究。这话术,巧妙地把自己的诬告行为,转化成了没找到证据的遗憾。 尹先生付出了巨大的精神和时间代价,换来的真相,却没有换来一句真诚的道歉,更别提对他名誉损失的补偿了。 证据在这里的作用,仅仅是终止了一场勒索,却远没有实现人们心中期盼的正义。 其实,我们的法律并非摆设。《民法典》早有规定,对于自愿实施的紧急救助行为,救助人无需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明晰了侵害他人名誉权所需承担的相应后果,为社会行为划定准则。 从法理上说,尹先生完全有权利反过来,要求对方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甚至索赔精神损失。 但现实的困境在于,这意味着又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一句“对不起”让诬告者轻松脱身,而被伤害的人想讨回公道,却要背负更多。 信息来源:男子扶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监控证明清白,对方说句对不起就走了—2025-09-28 20:06·半岛晨报
湖南常德,男子看到一推车老人摔倒,出于好心帮老人扶车,结果没有得到一句感谢的话,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9 09:48:55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