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凡反流性胃炎,温胃散寒药无效者,换成蒲公英,效果立现 凡反流性胃炎,若使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9 12:42:24

中医:凡反流性胃炎,温胃散寒药无效者,换成蒲公英,效果立现 凡反流性胃炎,若使用温胃散寒等常规药物效果不明显时,不妨试试蒲公英,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何这么说呢? 蒲公英这味药,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其药性虽寒,但寒而不凝,可深入胃腑脉络,化解郁热与湿浊之结。 反流性胃炎患者,常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烧心、口苦口臭等症状,部分人还伴有胃脘部胀满不适,食后加重,此乃胃中郁热、湿浊阻滞之象。此时若单用温燥之品温胃散寒,恐 “燥而助热”,郁热与湿浊更难化解,胃气上逆加重,而蒲公英清热兼能利湿,尤为适宜。 蒲公英善治胃中郁热型反流性胃炎。中医讲 “胃主通降”,当胃中郁热,胃气失于通降而上逆,就会引发反流等症状。现代生活中,人们饮食多喜辛辣、油腻、甜食,易生胃热,寻常温胃散寒药难以清解郁热,而蒲公英专入胃经,能清胃热、化湿浊,恢复胃气通降。尤其是伴有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烧心剧烈,或口苦口臭明显的患者,用蒲公英配黄连、黄芩,既能清热燥湿,又可降逆和胃,效果显著。 反流性胃炎亦有虚实之分。实者胃中郁热,需清热泻火;虚者胃阴不足,兼夹郁热,清热需佐养阴。蒲公英通清相佐,虚证可配沙参、麦冬以养阴益胃,实证可加栀子、大黄以增强清热之力。临床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反复、反酸烧心不止,且伴口苦口臭、大便干结者,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蒲公英为主药,往往郁热得清,症状自减。 此外,蒲公英对饮食不节导致的 “郁热型” 反流性胃炎亦有良效。这类患者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肥甘,导致胃中郁热湿浊阻滞,胃气上逆。用蒲公英配伍竹茹、半夏,既能清胃热、化湿浊,又能降逆止呕,改善反流症状,比单纯温胃散寒药更具优势。 王女士,42 岁,患反流性胃炎 3 年,常感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烧心严重(每天发作 3 - 4 次),伴口苦口臭、食后胃脘胀满不适。此前用温胃散寒类药物调理 2 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 就诊时我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辨证为胃中郁热兼湿浊阻滞,以蒲公英为主药组方:蒲公英、黄连、黄芩、竹茹、半夏等。 方解:蒲公英清胃热、化湿浊,针对胃中郁热与湿浊阻滞;黄连、黄芩增强清热燥湿之力,缓解胃脘部灼热疼痛;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协同改善反酸烧心症状。 服药一个疗程,患者胃脘部灼热疼痛减轻,反酸烧心发作次数减少至每天 1 - 2 次;继续服用,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烧心明显好转,口苦口臭基本消失,食后胃脘胀满不适也显著改善;后续调整为每周服 3 剂巩固,随访 3 月,症状未复发,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 提醒大家:蒲公英之用,关键在于 “郁、热、湿、阻” 四字。凡胃中郁热、湿浊阻滞,或兼轻度胃阴不足者,皆可选用。但需注意,脾胃虚寒(如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者慎用,免其寒凉之性损伤脾胃阳气;用量需遵医嘱,勿自行加量。症状缓解后即可调整配伍,佐以和胃之药,勿久用过清,以免损伤胃气。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