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前脚刚指责中国“经济捆绑”,审查起了啤酒厂并购案,北京后脚就送上“三连击”:暂停部分中欧班列新舱位、剔除4家波兰食品厂、对波公共部门贷款加收风险溢价。 这一套精准操作,打得华沙措手不及。 波兰这是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拿所谓“经济捆绑”当幌子搞政治操弄,真以为中国还是几十年前那个需要看别人脸色的国家? 从2005年起就稳坐中国在中东欧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24年双边贸易额都冲到449.5亿美元了,同比还增长7%,中方出口400.51亿美元、进口48.99亿美元的体量摆在那,谁在给谁创造机遇一目了然。 可华沙偏偏要学立陶宛那套“碰瓷”手法,先拿啤酒厂并购案开刀搞审查,这种把正常商业合作政治化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想跟着西方阵营当“反华急先锋”,真当中国的反制手段是摆设? 北京这“三连击”打得准,更打得狠,每一招都戳中了波兰的软肋。先说说暂停部分中欧班列新舱位,波兰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条线路对它意味着什么。 作为中欧班列进入欧洲的“咽喉”节点,班列运输的货物里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精密仪器这些高附加值中间品占比超70%,去年光是借这条线路赚的过境费和物流收益就不是小数目。 之前波兰还试过以“俄罗斯无人机入侵”为借口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导致班列运输中断,结果德国副总理哈贝克直接骂它“让全欧洲企业买单”。 这次中国主动暂停新舱位,等于掐住了它在中欧物流链里的“饭票”,那些依赖班列的波兰物流公司和相关企业第一个就坐不住了,华沙能不急吗? 再看剔除4家波兰食品厂,这招更是精准打击波兰的经济痛点。波兰农业占GDP比重不低,农产品出口一直是它的强项,而中国市场对优质食品的需求摆在那。 之前立陶宛因为炒作台湾问题被中国限制农产品进口,对华贸易直接暴跌80%,这个教训波兰不可能没看到。现在一下子剔除4家食品厂,等于给波兰农业界敲了警钟——想继续赚中国消费者的钱,就得守中国的规矩,别跟着西方搞什么“经济捆绑”的虚假指控。 要知道中国进口的波兰食品可不是非它不可,周边的匈牙利、捷克等着填补市场空缺的国家有的是,华沙要是真把中国市场弄丢了,哭都找不着地方。 最狠的还是对波公共部门贷款加收风险溢价,这直接戳破了波兰所谓“经济捆绑”的谎言。翻开2000年中波签订的财政合作协议就知道,当年波兰政府主动给中国提供8500万美元贷款用于环境保护投资,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贷款年利率1.98%,还款还有两年宽限期,当时怎么不说“经济捆绑”? 现在中国反过来对它的公共部门贷款加收风险溢价,本质上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回应它的政治操弄。波 兰现在经济状况本就不乐观,公共部门融资需求不小,加收风险溢价意味着它借钱的成本要增加,那些等着政府拨款的基建项目、民生工程都会受影响,华沙这才意识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波兰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2024年对华出口虽然只有48.99亿美元,但增速也有0.8%,另一边却跟着西方喊“经济捆绑”,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投机心理在作祟。 它想学美国搞“卡脖子”,却没那个实力和底气,之前关闭边境口岸搞小动作,中国直接启动北极航道常态化试运行,开辟了比传统路线缩短22天的“中欧北极快航”,绕开了东欧陆路瓶颈,芬兰、瑞典这些北欧国家立马就响应了,波兰瞬间就被孤立了。 这次中国的“三连击”,不过是把之前的警告变成了实际行动。 华沙之所以被打得措手不及,说到底还是对中国的实力判断出现了偏差。它以为中国会像以前那样为了“维持关系”忍气吞声,却忘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了。 从立陶宛到波兰,这些中东欧国家总想着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既想捞取经济好处,又想在政治上讨好西方,可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中国的反制措施从来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那些破坏双边合作底线行为的必要回应。 波兰要是真聪明,就该学学德国、荷兰这些国家,把精力放在怎么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上,而不是跟着少数西方国家搞政治操弄。 看看之前的立陶宛,闹到最后还不是灰溜溜地恢复对华关系?波兰现在的处境比当时的立陶宛好不到哪去,欧盟和美国虽然嘴上喊着支持,可真到了要牺牲自己利益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
波兰前脚刚指责中国“经济捆绑”,审查起了啤酒厂并购案,北京后脚就送上“三连击”:
天天纪闻
2025-09-29 12:46: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