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北京扫厕所的老太太赵碧琰远渡重洋,拿回了丈夫的那份遗产。回国后,她大手一挥,表示:“将其中24亿元无偿捐献给国家。”多年后,她的儿子又捐献了4.8亿元,讲:“这本就是国家的。” 一笔钱的价值,真不是看它有多少个零,而是要看它的来路和去处。要是这笔巨款跟“汉奸”、“民脂民膏”这种词挂上钩,那它就不是钱了,成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故事得从一笔高达240亿日元的遗产说起,遗产是东京的几块地,主人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大官,叫赵欣伯。这笔钱,到底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还是一个家族背不动的债? 对赵欣伯的妻儿来说,这笔钱就是个诅咒。 他的妻子赵碧琰,原名叫耿维馥,是被强娶后改的名。丈夫的罪行,成了她一辈子洗不掉的烙印。解放后,她和儿子赵宗阳就挤在北京一个大杂院里,过着最底层的日子。 当调查人员找上门时,这位昔日的官太太正在打扫厕所。面对巨额遗产的消息,母子俩的反应出奇一致——拼命否认。赵碧琰说:“我不是赵碧琰。”儿子赵宗阳更是斩钉截铁:“那个人跟我们没半点关系!” 钱在他们眼里不是财富,是污点,是他们拼命想甩掉的过去。 可这事儿,早就超出了一个家庭的范围。上世纪70年代,东京这几块地成了无主资产,消息一出,各路人马都想来分一杯羹,冒名顶替的闹剧层出不穷。 消息传回国内,官方立刻介入。他们迅速组织了调查组,在北京的布巷子十号,找到了这对隐姓埋名的母子。国家的介入,给这笔遗产定了性。 调查组劝说他们的话很关键:“这不是你家的私事,这是把本就属于人民的财富追回来。”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整件事的走向。遗产不再是家族的耻辱,而成了国家必须追讨的资产。 1984年,在官方的陪同和帮助下,赵碧琰前往日本。经过两次庭审,日本法庭最终确认了他们的继承权。这更像是一次国家意志的胜利,而非个人财富的回归。 拿到钱之后,这对母子的选择,才真正让故事走向了高潮。他们继承遗产的初衷,就是“替丈夫、替父亲赎罪”。 回国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产的80%捐了出去,折合人民币大概24个亿。国家为此对他们进行了嘉奖。这不仅是赎罪,更是对“财富属于人民”这句话最彻底的认同。 故事还没完。很多年后,儿子赵宗阳又做了一个决定,他把剩下财产的80%也捐了,差不多4.8亿。他说:“这钱,本来就是国家的。” 捐完钱,赵宗阳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带着家人,彻底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钱,从一个历史的罪证,最终变成了一张通往内心安宁的船票。 赵欣伯留下的这笔钱,它的身份变了三次。一开始是家族的耻辱烙印,后来成了国家追索的目标,最后,它成全了两代人的救赎。 参考资料:1.“解密大汉奸赵欣伯遗产案”,《生活报》,2010.01.31,版 次 : 第17版:钩沉。 2.《20140722 东京疑案:跨国第一房地产争议大案》--浙江审判研究
1984年,一个北京扫厕所的老太太赵碧琰远渡重洋,拿回了丈夫的那份遗产。回国后,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9 12:4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