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这篇散文以深厚的乡情和严谨的考据,为“陕西愣娃”这一地域文化符号正名,并赋予了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是一篇解读陕西人精神基因、挖掘地域文化宝藏的力作。 【扶风墨痕269】 “陕西愣娃”别解 文/杨新润 我是陕西人,却久居异乡。久居异乡,乡音里的“秦腔”味始终未改。每每与人聊天,话音刚落,常有朋友带着戏谑称我“陕西冷娃”。一次,我索性借机纠正这一误读,问道:“您说的是‘冷娃’还是‘愣娃’?”朋友笑着打趣:“瞧你眉宇间那份沉毅,倒像兵马俑般自带威严,自然是‘冷娃’。”我随即认真回应:“若只是笑谈倒也无妨,但这称呼确实有误,正确的说法是‘陕西愣娃’。‘愣娃’承载着地域文化底蕴,‘冷娃’却无半点来由。” 首先需厘清,“冷”与“愣”的字义本就大相径庭,绝非同一层面的概念。“冷”的核心是与“热”相对,无论是描述物理温度的“寒冷”“冰凉”,还是刻画情态的“冷淡”“冷眼”,亦或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冷遇”“冷嘲热讽”,都透着疏离和漠然,若用“冷娃”称呼陕西人,难免暗含“不热情、难亲近”的误解。 而“愣”字的构架藏着深意:左为“忄”,关联心性情感;右为“四、方”,喻指方正不曲。其本义是棱角分明、正直不阿,既是对正义正气的诠释,也是坚韧担当、不屈不挠品格的根基。一愣一冷,褒贬立判,内涵相差甚远。简言之,“陕西愣娃”是专指陕西关中地区青年男性的特色称谓。若为其勾勒核心特质,大致是:外表沉静似有距离,内心却炽热如火;情感含蓄不轻易外露,熟络以后便尽显热忱;待人忠诚憨厚、乐于助人;说话直截了当,办事刚板硬正;虽寡言少语,却敢作敢为;秉持庄敬实诚,偶有“认死理”的执拗;宁折不弯的底色里,更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可见,“愣娃”虽带“愣”字,实则是赞誉——赞其刚直豪爽、勇敢正直,是秦人厚重质直、忠义仁勇、诚信守诺、热爱桑梓的形象缩影。当然,这样的概括并非绝对。三秦大地地域广阔、历史久远、人口众多,个体性格本就存在差异,且随着时代发展,人的性情也在不断融合演变,不能以单一标准框定所有陕西人。更重要的是,“愣娃”的内涵远不止性格与行事风格,更承载着陕西的文化传承、人文风情和精神特质,需从历史脉络中探寻其根源。我国著名学者吴宓曾用“生、愣、倔、蹭”概括陕西人的性情,这四个字虽然点出了部分特质,却容易让人忽略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需要说明的是,陕西方言中,“生”并非纯粹贬义,更多指“不圆滑、不世故”。例如,说某人是“生瓜”(不成熟),虽带调侃,实则是说这个人质朴、未加修饰;“愣”是认定目标便坚守到底,有抗争世俗的勇气;“倔”是不轻易妥协,有宁折不弯的骨气;“蹭”有急公好义的热肠,遇事不避不退的冲劲。将这四个字置于陕西文化语境来解读,方能见其真义,而非简单归为“愣娃”性情的负面特质。“陕西愣娃”的精神底色,深植于周秦汉唐的历史土壤。秦孝公推行“军功授爵制”,以军功定赏罚,激活了秦人的尚武基因,让秦军成为“虎狼之师”。那种敢打敢拼、无所畏惧的劲头,正是“愣娃”勇猛特质的源头。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长安的政治文化积淀,孕育出刚正不阿的民风;炎黄文化发源地的农耕传统,赋予秦人质朴实在的品性,刚柔并济间,成就了“愣娃精神”的雏形。近代历史中,这份精神更显耀眼。抗日战争时期,160万陕军奔赴前线,中条山战役里,陕军第38军、96军坚守三年,以劣势装备抵御日寇;1941年“六六战役”中,800余名陕军士兵弹尽粮绝后,纵身跃入黄河,用生命诠释“宁为玉碎”的气节;台儿庄战役中,陕军将士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撕开日军防线;长城抗战时,西北大刀队的陕籍战士挥舞大刀奋勇杀敌,让日寇闻风丧胆。这些事迹,让“愣娃”成为英雄的代名词和陕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我赞誉“愣娃精神”,并非认同鲁莽冒失的“愣头青”。偌大的陕西,自然有说话不留余地的“愣怂”、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二愣子、待人接物愣头愣脑的愣头货,但这绝非“愣娃”的主流。真正的“愣娃精神”,是正直担当与家国情怀的融合,是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符号。如今再忆异乡朋友的称呼,虽然最初是误读,却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陕西愣娃”的影响力和文化分量。它不仅是对陕西人性格的概括,更是对一份历史传承的认可。我期待这份精神能在时代演进中焕发新生——存留庄敬实诚和棱角分明,亦添从容细致与温婉柔韧,让“愣娃”既存秦人傲骨,亦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岁月长河中,续写属于陕西人的精神风采! 2025.9.26
编者:这篇散文以深厚的乡情和严谨的考据,为“陕西愣娃”这一地域文化符号正名,并赋
杨森林文化
2025-09-29 12:51: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