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经济日报》(1983年创立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中央党报)发表社论文章《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文章指出,如今各大车企“订单水分”越注越多,“订单泡沫”越吹越大。 经济日报社指出,此类订单注水的营销手段,最初来自于手机行业,但是汽车是大宗商品,岂是瞬间便能汇聚“万台”订单的儿戏。而一些企业为了短期抢占身位、获取优势,在预售订单上大肆注水,实为夸大和虚假宣传。 当下,随着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车企为了营造出产品的火爆,开始在订单上“动小心思”。 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汽车行业里的两个常见概念:小订和大定。小订,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表达购车意向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在预售阶段,消费者可以自愿支付几百到上千元的订金,待产品上市时可以膨胀抵扣,例如1000抵5000,同时也能享受到最原始的权益,它的特点就是灵活性高,消费者随时可以退款,不会对消费者进行约束,消费者几乎没有损失。所以,预售时的“小订”,只能反馈市场的关注度,并不能反馈真实的购车意愿。 而大定,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这一过程基本在上市确认最终的售价后,消费者需要确认车型版本和配置,签署最终的购车合同,具备法律效力,支付的定金金额也更高,一般在万元以上,可能在车价的10%左右。当然,即使到这一过程,消费者一般还是有1-3天的犹豫期,可以选择取消订单,但是定金是无法退还。所以,大定能够最大程度的反馈产品的购买意愿,订单量的多少决定了这款车的火爆程度。 按理来说,订单数据确实能让我们了解一款新车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但现实却是它们太容易被注水,不管是小订、大定还是锁单数据都没有第三方机构来监管,完全由车企自己说了算,车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调整数据,反正也没有技术或者规则来限制,外界还很难去核实真假。
就在刚刚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了!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
【18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