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前脚刚指责中国“经济捆绑”,审查起了啤酒厂并购案,北京后脚就送上“三连击”:暂停部分中欧班列新舱位、剔除4家波兰食品厂、对波公共部门贷款加收风险溢价。这一套精准操作,打得华沙措手不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波兰和中国之间闹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波兰突然指责中国搞所谓的“经济捆绑”,还专门把中国企业收购他们一家啤酒厂的案子拿出来审查。 这个动作时间点很微妙,中国外长刚刚去过波兰,双方还签了《保障班列畅通协议》,没过几天,波兰就来这么一出。再加上这事发生在北约峰会前,怎么看都有点政治意味。 但真正让事情发酵的,是波兰随即宣布关闭和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这个口岸可不是普通通道,它几乎是中欧班列进入欧洲的命脉。 马拉舍维奇这个地方,承担了九成以上的中欧班列运量,结果波兰一声令下,三百多列满载着义乌小商品、广州家电、江苏机械的列车,就全卡在那里动不了。 这下可急坏了商家。运费立马飙升,短期涨了15%,义乌不少小企业每天都在亏钱。 德国的汽车厂更惨,关键零配件进不来,差点停工。欧洲商会也出来警告,说这种供应链中断如果持续下去,不光会推高物价,还会影响不少行业的稳定。 波兰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应对俄白联合军演的威胁”,但仔细想想,边境一封锁,紧张局势没缓解,反而让俄白更加提高警戒,搞得气氛更僵,说白了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波兰的突然发难,中国没有急着硬碰硬,而是很快祭出了“三连击”,而且招招打在波兰的痛处。 第一步,是暂停部分中欧班列的新舱位。这一招很巧妙,不是彻底断掉,而是控制新增运力。你波兰不是想用通道做文章吗?那新增长的这部分咱们先不给你走,原有运力该转移就转移。 于是,中国几个重要枢纽城市立刻调整线路,把原本走波兰的班列转到阿拉山口出境,或者走土耳其、匈牙利的南线通道。 四川还提出要打造“核心枢纽+支撑基地”的新物流网络,把合作重心转向匈牙利、塞尔维亚这些相对更稳定的伙伴。换句话说,就是不给波兰独占机会。 第二步,是剔除了4家波兰食品厂的对华出口资格。这几家企业之前主要靠班列运乳制品、肉类到中国市场,失去中国市场的打击相当大。 波兰农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光是库存积压就超过30%,有的工厂不得不减产停工。要知道,中国市场对这些食品厂来说不是小头,差不多占了它们总营收的三成,突然没了,直接伤筋动骨。 第三步,是对波兰公共部门的贷款加收风险溢价。中国的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立刻调整了政策,把贷款利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一点几,波兰不少市政项目,比如华沙地铁扩建、格但斯克港口改造,本来就指望这些贷款,现在成本一下子上去了,财政压力陡增。最终多出来的钱,还不是得老百姓买单。 这三招下来,波兰的损失可不是一点点。物流通道被削弱,农产品出口被卡,融资成本增加,几乎全方位受影响。而中国这边虽然调整了一些线路,成本增加有限,但基本能通过其他渠道消化掉。 从经济逻辑看,其实问题很清楚。 2024年,中波双边贸易额接近450亿美元,但波兰对华出口不到50亿美元,逆差超过350亿美元。中国是波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波兰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中国对波兰。 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加上过境班列带来的20多亿美元收入,波兰这几年是真实打实地赚到了好处。但现在他们一边享受红利,一边又跟着北约搞封锁和排斥,还动不动拿“经济捆绑”说事,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迟早出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还想趁机把“中国-中东欧合作”列入所谓的“混合威胁清单”,试图抱团施压。但欧盟真能形成统一战线吗?恐怕没那么容易。 像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这些国家,很多基础设施都是中国帮着建的,他们尝到了甜头,怎么可能认同这是“威胁”?德国、法国的企业同样深度依赖中国市场,如果真要和中国全面对抗,自己受的冲击不会比波兰小。 所谓的“抱团”,更多是少数国家拿来当幌子,实际上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反过来看中国的应对逻辑,其实一贯明确:合作是你情我愿,互利共赢,没什么“捆绑”。你要是觉得合作有风险,那咱们就按照市场规则办事。 比如贷款加风险溢价,就是典型的市场逻辑;暂停舱位,不是封死,而是调整;剔除食品厂,也完全符合质量和贸易规则。这不是报复,而是一种自然修正。 事实证明,供应链的修复能力很强。到9月底,中欧班列的运力已经恢复了85%,而波兰的物流成本依然比之前高出12%。中国的调整成本相对有限,波兰却在三方面都吃了亏。说到底,这场较量没有赢家,但明显看得出,谁的损失更大。
波兰前脚刚指责中国“经济捆绑”,审查起了啤酒厂并购案,北京后脚就送上“三连击”:
不负赋墨尘
2025-10-01 08:43:09
0
阅读: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