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我,為什麼在日本、台灣,便利店的便當、調理食品大家吃得心安,而在我們這裡卻常引發爭議?其中一個核心差別,就在於防腐劑的管理思路。
日本的做法
日本在上世紀七〇年代就逐步限制、淘汰大部分化學防腐劑。超市和便利店的便當,通常只有 2–3 天的賞味期限,依靠的是低溫冷鏈、真空包裝與 HACCP 管理體系,而不是靠添加劑延長壽命。對日本消費者而言,「保質期短」反而是安全的象徵。
台灣的做法
台灣則是允許有限度地使用防腐劑,法律採「正面表列制」:每一種防腐劑只能用在特定食品中,還有嚴格的最大限量,並且必須在標籤上清楚標示。消費者可以選擇避開含添加物的產品,也因此便利商常常會主打「零防腐劑便當」,來贏得信任。
日本強調 “不用”,靠供應鏈和技術確保新鮮;
台灣強調 “有限度使用”,靠法規與透明度維持安全;
兩者共同點是:清楚標示、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或許我們也可以想一想:真正讓人安心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是民衆對嚴格監管下預製食品的「選擇的權利」。
安大叔碎碎念社會觀察經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