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市立大学门口,碰到一对带娃的夫妻:爸爸举着手机想拍校园里的梧桐树,妈妈哄着哭闹的孩子说“咱们进不去呀”,保安师傅在旁边无奈摆手。看着那扇紧闭的校门,突然想起一句话:大学是城市的灯塔,可如果连灯都不让人靠近,又怎么谈照亮更多人? 其实没人想“打扰”——不是要闯进课堂打断教学,不是要占学生的食堂座位,只是想让没上过大学的人走一走林荫道,让备考的上班族能借图书馆的一盏灯,让老人能在操场打打太极,让孩子从小知道“原来大学是这样的”。大学早该免费开放,但更该“好好开放”,既不关上大门,也护好校园里的秩序。 先说说:为什么大学必须开放?因为它从不是“私人领地” 咱们的大学,建校经费里有公共财政的支持,校园里的每一栋楼、每一片操场,本质上是全体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凭什么纳税人建的地方,却要对纳税人说“不”? 更何况,社会太需要大学这方“净土”了—— -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没找到工作时,能进大学图书馆备考公务员、考研,比在出租屋对着四面墙强太多; - 对附近的老人来说,校园里的步道平坦、绿化好,比马路边安全,早上打打太极、傍晚散散步,是多好的晚年消遣; - 对家长来说,带孩子进校园看看教学楼、实验室,比说一百句“要好好学习”都管用,孩子眼里的“大学”,会从抽象的“目标”变成具体的“向往”。 去年刷到杭州某高校开放校园,有老人在操场练太极,有上班族在草坪上背单词,学生和市民笑着打招呼,那画面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它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更是滋养整个城市的“精神花园”。 别担心“开放会乱”:“好好开放”有办法,关键在“巧管理” 有人说“开放了校园会脏、会影响教学”,可“开放”不代表“无序”,真正的好开放,是有规则、有温度的“双向奔赴”。 1. 分区开放,守住“教学底线”:把校园分成“开放区”和“管控区”——操场、食堂(设市民窗口)、校外访客能进的图书馆区域,完全开放;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只对师生开放,或者需要提前跟院系预约。这样既不打扰学生上课,也能满足市民需求。 2. 预约+错峰,控制“人流节奏”:用小程序搞预约制,周末、节假日可预约人数多一点,工作日上课时间少一点;比如早上7点到8点半开放操场给老人锻炼,晚上7点后开放图书馆给备考族,错开学生的上课、吃饭高峰,互不干扰。 3. 学生志愿者“当向导”,添点“人情味”:很多大学有志愿者团队,完全可以让他们在门口引导访客,提醒“不要喧哗”“不乱扔垃圾”,甚至可以组织“校园迷你导览”,每周一次带市民看看校园里的历史建筑。去年南京某高校这么做后,访客投诉率几乎为零,学生还说“看到大家喜欢我们的校园,挺骄傲的”。 开放的不只是校门,更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其实大学开放,受益的不只是市民,学校自己也能收获满满——市民来图书馆看书,说不定会捐几本书;企业员工来听公开讲座,说不定能促成校企合作;孩子来参观,说不定十年后就成了这所大学的学生。 就像北京某高校开放后,有退休教师来给学生做公益讲座,有企业老板来赞助校园活动,甚至有市民看到校园里的流浪猫,主动捐猫粮。这些温暖的互动,让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和城市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 咱们期待的大学开放,从来不是“随便进、随便逛”,而是“你愿意打开门,我愿意守规矩”。当校门里的梧桐树能被更多人看见,当图书馆的灯能照亮更多人的路,当孩子能指着教学楼说“我以后想来这上学”,这所大学才真正完成了它的“社会责任”。 你有没有过“想进某所大学却被拦在门外”的经历?或者你期待大学开放哪些资源?来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看到“大学开放”的美好可能~
刷到那个吉大本硕博姑娘的征婚帖,我直接沉默了——179身高、大学老师、家境优渥,
【262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