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姐”这两天火爆全网 最担心的不是她老公,也不是她儿子,更不是她自己,而是她老公的公司利乐。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装企业,利乐呼和浩特公司每年都要从蒙牛、伊利、哇哈哈、银鹭等企业身上赚取大量的利润。 一盒牛奶40%的成本都在盒子上,它的利润要比牛奶的利润还要高,国内这几家大的奶制品加工企业,说白了就是在给利乐打工。 好多人盯着“40%成本在盒子上”咋舌,却没看透利乐赚的根本不是“卖盒子”的钱,是“技术垄断”的钱。你以为它就卖个无菌纸盒?错了——它给国内奶企的是“设备+包装+专利”的捆绑套餐:奶企要生产常温牛奶,就得买利乐的无菌灌装机,买了机器就只能用它家的专用包装,连包装上的印刷技术都得用它的专利,甚至连生产线的维护都得找利乐的工程师。有蒙牛的老员工说,早年公司想换便宜的包装,结果灌装机直接“锁死”,最后还是得乖乖找利乐解锁,光解锁费就花了几百万——这哪是合作,简直是“绑着走”。 利乐的利润有多狠?有行业数据算过,一盒250毫升的纯牛奶,售价3块钱,奶企能赚3毛钱就不错了,可利乐卖这一个盒子就能赚5毛,还不算设备租金和专利费。更气人的是,它的无菌技术早几十年就有了,却通过不断申请“改进型专利”,把技术壁垒筑得死死的。国内奶企不是没试过自己研发,伊利前几年砸了20亿搞无菌包装,结果做出来的盒子成本比利乐还高,保质期还短,根本没法用在常温奶上——不是咱不努力,是人家早把“低成本+长保质期”的核心技术攥在了手里。 现在“护照姐”的事一闹,利乐的公关估计快忙疯了。要知道,呼和浩特公司是利乐在华北的核心基地,蒙牛、伊利的北方工厂几乎全靠它供货。要是因为这事,奶企心里犯嘀咕,哪怕只是试探着减少订单,利乐的损失都得按亿算。有业内人透露,这两天利乐中国区的高管已经在跟蒙牛、伊利的负责人私下见面,反复强调“员工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甚至还承诺“下半年包装价格降2%”——以前它可从来没这么“好说话”,这次明显是慌了,怕失去国内奶企这个“摇钱树”。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者的反应。以前大家喝牛奶只看品牌,现在好多人拿起牛奶盒就会下意识看“包装供应商”,有人还在社交平台喊“既然奶企在给利乐打工,那咱们能不能选不用利乐包装的牛奶?”。可翻遍超市货架才发现,除了少数低温奶用其他包装,大部分常温奶还真离不开利乐——这就是垄断的无奈,你想抵制都没太多选择。 其实“护照姐”这事只是个导火索,它让更多人看清了国内奶企的“软肋”:看似卖的是牛奶,实则在给国外包装企业打工。利乐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要是这次事件能倒逼国内奶企加快技术突破,哪怕只是联合起来谈判降低包装价格,对它来说都是“噩梦”。毕竟,靠垄断赚的钱,从来都经不起“公众关注”的考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呼和浩特上班的谢某背后的公司是利乐,来自瑞典,占有中国
【230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