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朱雨玲,是有原因的,偶然有一次看她赛后讲话言之有物,感觉是一位聪慧有脑的运动员。 后来知道了她是在天津大学体育部执教的副教授,果然,被人喜欢都是有道理的。 昨晚朱雨玲和陈幸同的比赛,朱输了,有些为她失落。 今早上起来看到她对这场比赛的点评,尤其是对陈幸同的分析,思路清晰,聪慧好朱,不愧为天大副教授,运动员中的佼佼者。 转文章: 一针见血,朱雨玲2-4陈幸同,重点不是输球而是对同同的这段评价 这场跟同同的比赛,2-4输掉了,结果在这里,打完静下来想想,有些东西可以说一说。 同同这几年进步是看得见的,我们以前交手多次,互相都很熟悉,但这次感觉她有些地方不一样了。 她的反手现在更扎实了,球的弧线压得很低,过来的时候带着下沉,这不是单纯力量大,是发力方式变了,以前跟她打,反手相持我还能找机会变线,现在她的球质让我必须多退半步,这半步的差距,就让我在衔接上慢了一点。 她第二局17-15拿下来,那局球很关键,当时我领先,有几个局点没拿住,她在那几个球上处理得很干净,没有多余动作,就是相信自己的反手,连续压我反手大角度,我变直线,她还能回过来,这种相持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说到体能,这场我确实后面跟不上了,第四局开始,感觉脚下移动没那么流畅,有几个多拍相持,打到第七八板的时候,我的回球质量就下来了,她正好相反,越到后面,她的击球点越靠前,主动在加质量,这是她训练积累的结果。 她的发接发也有改进,刚开始我通过发球变化得了不少分,但她很快调整了,第三局之后,她接我下旋球不再搓长,而是直接拧起来进入相持,这个改变打乱了我的节奏,我不得不改变发球方式,这反而增加了我的失误。 关键分上的差异很明显,那几个10平以后的球,她出手更坚决,不是盲目搏杀,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路线,比如第五局14-12那个球,她明知我准备防她的反手,还是强行变直线得分,这种信心,是平时训练积累的结果。 我的问题主要出在几个方面,开局打得还可以,通过节奏变化控制了她,但第二局没拿下来是个转折,当时我有几个机会球,处理得不够细腻,如果那局拿下,大比分2-0,局面可能不一样。 体能分配需要重新考虑,30岁复出,面对现在年轻选手的冲击,我的训练强度可能要调整,特别是多拍相持后的恢复,这场明显感觉第四局之后,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 战术的连贯性不够,当我开局的策略被她破解后,我没有及时找到第二套有效的打法,过于依赖之前的成功模式,这是需要反思的,高水平对抗中,对手在变,自己也要跟着变。 具体到技术环节,我的反手变直线成功率不够高,有几个关键分想变线,但出界了,这说明在高压下,我的技术动作还需要更稳定,相持中追求落点深度是对的,但代价是失误增多,这个平衡要找好。 陈幸同现在最大的进步是整体性,她的技术没有明显短板,体能跟得上高强度对抗,心理素质在关键分上经受住了考验,这些加起来,让她能在这场拉锯战中笑到最后。 从我的角度,这场虽然输了,但看到了很多具体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在领先时保持优势,如何在体能下降时保证击球质量,这些都是很实际的课题。 复出打这种高水平比赛,价值就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差距在哪里,下一步的训练就有了明确方向,技术和体能可以练,比赛经验需要这样一场场积累。 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训练中逐个解决,比如多拍相持后的衔接,关键分的处理手段,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重复训练来强化。 陈幸同这场打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在困境中的应变能力,值得学习,她半决赛对孙颖莎,会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两个不同风格的选手碰撞,可以看到现在女子乒乓球的顶尖水平是什么样子。 这场比赛对我而言是个新的起点,知道了自己现在的位置,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重要的是保持耐心,一步步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乒乓球就是这样,永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喜欢朱雨玲,是有原因的,偶然有一次看她赛后讲话言之有物,感觉是一位聪慧有脑的运动
侍儿生活啊
2025-10-04 07:47:49
0
阅读:12
用户14xxx43
同同在技改方面是花了功夫的:反手,发接发,变线侧身,正手攻击力。加上防守厚度,一直是女队扫地僧角色。[赞][赞][赞][赞][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