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曾一针见血地发问:倘若台湾并非中国领土,那清朝当年又有何缘由将其割让予日本? 此问直击关键,振聋发聩。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撕开了一切复杂的说辞,触及了主权的根本逻辑。 主权这东西,不是凭空喊出来的。它至少需要三个环环相扣的铁证来支撑:谁有权处置它,谁真正在管辖它,以及当它被抢走后,国际社会公认应该还给谁。 第一个铁证,就藏在那份屈辱的《马关条约》里。1895年,甲午一役清廷战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 台湾与澎湖列岛自此割离,还需赔付两亿两白银巨款。这场惨败,是晚清积弱的悲歌,亦为民族伤痛之深痕。这当然是耻辱,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日本为什么非要逼着清政府签这个字? 道理简明易懂,非己之物,岂容售卖?我们理应恪守道德与规则的边界,不触碰不属于自己的权益,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日本要求清朝“割让”,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强有力的承认——承认在1895年那一刻,唯一有权合法处置台湾的政权,就是中国。这就像一场强买强卖,强盗虽然霸道,但他找对了房主。 所以,这份条约吊诡地为清朝对台湾的主权,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法理证据。它成了一个历史的锚点,后面的故事都得从这里说起。 第二个铁证,是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实际治理。在割让之前,台湾早已深深融入中华版图。这可不是挂个名而已。早在元朝,就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明朝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建立行政机构,派兵驻守。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湾。翌年,清廷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至光绪十一年(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与福建平级,省会定在台北,于行政体系中掀开崭新一页。这二百多年间,从大陆派来的知府、知县,管理着这里的户籍、税收和治安。 更重要的是人心的融合。福建、广东的汉人一批批迁入,开垦荒地,种水稻,做贸易。闽南话、客家话成了这里的通用方言。 人们建起妈祖庙、关帝庙,过年也一样贴春联。就连原住民,也慢慢学会了农耕,取了汉姓。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和自下而上的血脉文化,早就织成了一张拆不散的网。 第三个铁证,是二战后的国际共识——物归原主。在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台湾人民始终秉持着不屈的精神,反抗的烽火从未熄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持续与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1895年拿着农具抵抗的乙未战争,到1930年赛德克族人发起的雾社事件,再到后来地下组织向盟军提供情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鲜血表明了心之所向。 终于,历史给出了公正的判决。《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皆有明确记载,白纸黑字,清晰无误。 日本理应归还自中国窃取的全部领土,其中东北、台湾及澎湖更是被明确提及。注意“归还”这个词,它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认台湾的原有归属,而不是把它当作战利品重新分配。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的受降仪式,标志着台湾光复。再到后来的联合国2758号决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更是为这一历史事实盖上了国际法的大印。 所以你看,处置权、管辖权、归还权,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宋楚瑜的那个问题,之所以深刻,就是因为它一把抓住了这个链条最核心的一环。 台湾的主权归属,从来不是什么“未定论”,而是一条由法律、行政、文化和国际共识共同铸就的历史铁链,谁也砍不断。 信源:宋楚瑜呼吁大陆要承诺放弃武力,国民党派人赴日 2025-09-07 15:08·张殿成军情观察
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
经略简料
2025-10-04 11:45:12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