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2日晚报道:“诺贝尔和平奖将在下个星期五(10月10日)公布得主,专家认为,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很想获得这个奖项,但他得奖的机会很低。” 这不是他第一次和诺贝尔和平奖扯上关系。早在2020年9月,《亚伯拉罕协议》刚签署几周,挪威议员克里斯蒂安·泰布林-吉德就把他提名为2021年候选人。仅仅一周后,瑞典议员马格努斯·雅各布森又追补了提名,理由是他推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在白宫签了合作协议。 特朗普当时的兴奋藏都藏不住,连着发了好几条帖文宣扬这事。共和党同僚也没少给他造势,众议员克劳迪娅·坦尼去年还在声明里夸他促成《亚伯拉罕协议》的努力“前所未有”,直言他该得这个奖。 但舆论场早就把争议摆上了台面。《纽约时报》当年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两次提名都来自右翼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人士,在世界各地遭到不少调侃和排斥。 这份让他获得提名的《亚伯拉罕协议》,本身就是块充满争议的“敲门砖”。协议让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乍看是中东和解的突破。可批评者看得更透,这份协议压根没给巴以冲突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和平的根基从一开始就不稳。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逻辑,从来不止看表面文章。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奖项要颁给“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尽最大努力的人”。近年评选范围虽有拓宽,但核心标准从没变过。 负责评选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由5名挪威议会选出的成员组成,他们的考量向来缜密。从2025年北欧专家的分析看,今年的候选人里本就没有“呼之欲出”的人选,评委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历史意义或聚焦人权、人道领域的得主。 联合国及其下属人权组织、人道救援团体都是热门方向,毕竟红十字会和国际特赦组织都有过折桂先例。特朗普的政治操作,显然和这类务实的和平贡献不在一个频道上。 更关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底色里,从来少不了对争议人物的审慎。历史上那些充满政治争议的提名,大多都成了过眼云烟。当年北约因轰炸南斯拉夫造成生灵涂炭,直接被评审委员会集体唾弃,连入围资格都没拿到。 特朗普的执政风格,更是和“和平”标签隔着层厚墙。他任内的诸多对外举措,要么引发国际争端,要么加剧阵营对立,这些都成了他获奖路上的硬伤。评委会显然不会忽视这些争议,贸然把奖章颁给一个始终处在舆论漩涡中的政治人物。 专家们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即便有政坛盟友反复提名造势,缺乏广泛认可的和平成就终究站不住脚。《亚伯拉罕协议》的局限性早已暴露,其他所谓的“和平努力”更没形成经得起检验的成果。 特朗普自己恐怕也清楚,这份渴望大概率要落空。但他依然愿意被推到台前,毕竟提名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姿态。共和党人借提名强化他的“政绩”,他则借提名维持政治热度,只是这一切都和诺贝尔和平奖的核心精神越来越远。 今年的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和金质奖章,大概率会花落别家。或许是某个默默深耕人权领域的组织,或许是在人道救援一线坚守的团体,总之很难轮到那个频频造势的前总统。 诺贝尔和平奖走过一百多年,早已不是简单的荣誉授予。它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传递对和平的理解与期待。特朗普的提名闹剧,更像是给这份严肃的奖项添了一段插曲。 10月10日的揭晓时刻,特朗普大概率只能在屏幕前观望。他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贡献”,终究抵不过评委会对和平本质的坚守,更敌不过自身争议带来的重重阻碍。 官方信源:央视网新闻频道《背景资料: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国内的对华鹰派还没有死心,看来我们给美国的震慑还不够强烈!10月4日,根据外
【1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