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香港问题上又发生了新的博弈和较量。起因是美国驻港新任的总领事伊珠丽在到任

文史啊旺 2025-10-05 22:46:00

中、美在香港问题上又发生了新的博弈和较量。起因是美国驻港新任的总领事伊珠丽在到任之后,多次约见香港的民主派人士。驻港公署已经正式约见了伊珠丽,并对她提出了“四不”的要求。那么如何看待中、美在香港问题上的这场博弈呢? 说起这事儿,得从今年八月底说起。美国国务院任命伊珠丽接任驻港澳总领事,她八月二十七日就落地香港了。这位女士不是新人,早几年她在香港就干过政治组主任的活儿,那时候香港局势挺乱的,她跟一些本地活跃分子接触挺多。港府这边对她的身份确认拖了足足一个月,到九月二十六日才在宪报上公布,比以往任何一位前任都慢。这本身就透着点意味,香港当局显然不是随便拖延,而是有意的信号。 伊珠丽一到,就开始动作。九月初,她在总领事馆办了个到任招待会,邀请了陈方安生和刘慧卿这些老面孔。这些人过去在香港政坛活跃过,现在被中方视为反中乱港的代表。招待会后,她还私下见了其他人,总之这些接触让北京那边警铃大作。外交部驻港公署没闲着,九月三十日,特派员崔建春直接约见伊珠丽,直截了当提出“四不”要求:第一,不见不该见的人;第二,不同反中乱港分子串联勾结;第三,不得煽动、协助、教唆、资助反中乱港活动;第四,不得干预涉港国安案件审理。这四条红线划得清清楚楚,公署当天就把公告发出来了,强调这是基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干涉内政。 美国那边反应不慢。十月二日,国务院发言人在华盛顿的记者会上直接回击,说这些会面是外交官的常规工作,伊珠丽会继续按职责推进美国利益。没多余的解释,就这么硬扛。整个过程看下来,这不光是个人行为,而是中美在香港这块棋盘上又下了一手。香港回归二十八年了,一国两制运行得越来越稳,但外部势力总想插一杠子,尤其是美国,过去几十年把香港当成亚太情报和影响力的桥头堡。国安法实施后,这条路被堵了不少,美国自然不甘心,想借新领事重启老关系。 先说说伊珠丽这个人吧。她一九七九年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早年念的东部密歇根大学,二零零零年拿了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后来去乔治城大学读了艺术硕士。二零零二年进国务院,当总统管理研究员起步,从中东使馆的行政岗干起,慢慢爬到高级外交官级别,现在是公使衔参赞。她的履历挺丰富,中东、欧洲都待过,精通中文和阿拉伯语。二零一九年那会儿,她在香港政治组主任的位置上,频繁跟本地人士互动,媒体拍到她好几次跟活动分子见面,那段记录到现在还被翻出来说事儿。后来她调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当总领事,干了几年经贸和政治协调,今年七月华盛顿传出她回香港的消息。选她来,显然不是巧合,她对香港门儿清,华盛顿高层也看重她在人权和政治议题上的经验。 这波操作的背景,得拉长线看。中美关系这几年本来就剑拔弩张,香港是敏感点之一。美国国会通过的香港政策报告,今年四月出的版本,还在批评国安法,说什么美国公民在港风险升高,公开批评中国可能被抓。这话听着像在给伊珠丽的行动背书。反过来,中国这边强调国安法维护了香港稳定,去年选举和立法会运作都正常,经济也在回暖,外资没跑。公署的“四不”不是空谈,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落实,外交官不能干预东道国内政,这条国际规矩美国自己也签了。 从博弈角度看,美国这手挺典型的。伊珠丽的会面不是孤立的,看看同期的事儿,美国在台湾那边也动作频频,重提“台湾地位未定论”,这明显是组合拳,想在中美核心利益上制造筹码。香港作为金融枢纽,美国企业占大头,他们想保持影响力,但国安法后,外部干涉空间小了。中方底线很硬,崔建春的交涉是第二次见面,上次九月二十三日她到任拜会时,就被提醒别干涉内政。这次直接上“四不”,等于给足警告。 美国国务院的回应也接地气,直说这是推广利益的常态,没承认越线,但也没反驳具体条目。这反映出华盛顿的策略:表面硬气,实际留余地。毕竟中美高层对话还在继续,下个月可能有经贸谈判,香港议题肯定会上桌。过去几年,美国取消了香港的特殊关税地位,制裁了些官员,但效果有限,香港贸易额去年还创纪录。伊珠丽如果继续低调点,可能就这么过去;要是再约人,公署有权采取更直接措施,比如限制领事馆活动,这在外交上不是新鲜事儿。

0 阅读:0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