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沈言论世界 2025-10-06 20:47:05

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说完,他猛然夺过军刀,正要自杀,却被日军拦住。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当时的中缅战场不是主战场,但战略意义极大。那是一条不容失守的国际运输线,是抗战物资的生命线。   中国派出远征军,是为了支援英军,也是为了在国际上证明中国有能力参与更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体系。   可惜,初战不利,指挥系统混乱,情报滞后,补给跟不上,导致部队陷入困境。也是在这场战役中,齐学启被俘。   齐学启是黄埔军校出身,属于那一批既受过系统军事训练,又有实战经验的中高级军官。他并不是那种靠背景晋升的“空头司令”,而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被俘时,他的部队已经陷入绝境,再坚持下去,只会全军覆没。可就算如此,他也没选择突围逃生,而是留在最后,组织残部掩护撤退。   他并不是不懂局势,而是清楚自己作为指挥官的责任。这种“留在最后”的做法,和后来的很多战例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此,当他被日军包围时,他没有任何侥幸心理。   我们常说“军人气节”,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四个字的分量。尤其是在战场上,面对俘虏命运,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很多人或许会动摇,哪怕不是投降,也可能想尽办法苟全性命。   但齐学启没有。他在被俘的瞬间,选择了自杀,这不是情绪化的激烈反应,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他很明白,如果自己活着落入敌手,很可能会被迫出现在宣传场合,成为敌人心理战的一枚棋子。   对于一个高级军官来说,这种利用的代价不仅仅是个人尊严的丧失,而是可能影响整个军队士气的崩塌。   齐学启在被捕后并没有立刻被杀,而是被日军视作重要俘虏加以劝降。但日方很快发现,这个人不仅不配合,反而有更强烈的抗拒情绪。   劝降失败后,他突然夺过一把军刀,试图自刎,虽然动作被阻止了,但这份决绝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行为是不是太“极端”?但在那个时代,这种“宁死不辱”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性”。   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抗战那种不对等的战争中,精神层面的胜利有时候比战术胜利更关键。齐学启之举,绝非为一己名节。他以行动昭告全体士兵,中国军人坚守底线,纵然遭遇败绩,亦不可失却骨气,彰显了铁血军魂与民族正气。   当然,齐学启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缅甸战役中表现出极强骨气的军官。但他的事件之所以被广泛报道,是因为它极具象征意义。   他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在被俘后选择自我了断,这种方式在当时极为罕见。更重要的是,他是副师长,并非普通士兵,这种级别的军官做出如此决断,对后方军心的刺激作用是巨大的。   齐学启的坚决,既有个人修养的因素,也和当时黄埔军校及国民政府对军官素质的培养有关。抗战时期,尽管物资匮乏,但对军人的精神要求极高,“不辱使命”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被层层灌输的责任感。   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当然不是去歌颂死亡,而是要明白,当时的中国军人是在怎样一种极端局势中坚持信念的。齐学启之所以让人尊敬,不是因为他死得壮烈,而是因为他活着时就足够清醒。   说到底,齐学启事件虽然只是缅甸战场上的一幕,但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一场战斗的胜负。   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去战场上拼命,但我们需要理解,在那个年代,无数像齐学启一样的人,是如何用行动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素材来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齐学启:从清华才子到战俘营中的 “现代文天祥” 2025-06-26 17:01·红网·红视频

0 阅读:2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