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翅膀硬了? 近日,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

八斗视角 2025-10-07 08:15:03

立陶宛翅膀硬了? 近日,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宣布,2025年10月起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 立陶宛为什么要出此下策?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考虑自身利益。新总理上台后希望“恢复与中国的外交代表权”,但又不触碰核心问题,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是其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种表态,试图在不改变错误做法的前提下展示“强硬”。同时也是向美国与北约展示其忠诚,表明自己仍是“可靠盟友”。 ​ 二是为了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立陶宛新政府需要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显示其不会“向中国低头”。 ​ 三是受错误安全观影响。中国被列为对立陶宛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国家之一,这是其禁止使用中国制造零件的一个理由。 ​ 四是为了配合欧盟相关政策。欧洲光伏制造委员会曾表示,光伏逆变器远程控制存在风险,立陶宛此举也是在欧盟标准框架下,进一步排除中国产品。 实际上立陶宛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会对自身经济、能源发展等方面带来严重后果。 一是增加经济成本。立陶宛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而中国制造的逆变器、变流器、储能系统等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排除这些设备,立陶宛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设备更换和采购成本,还可能在技术替代上遇到瓶颈。据估算,拆除电网中来自中国的零组件至少要两亿欧元,而这笔钱最终会转嫁到纳税人头上。 ​ 二是能源项目进展受阻。不使用中国零件可能会放慢立陶宛再生能源项目的进展。 ​ 三是主动丧失外交。立陶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政治动作和情绪表达,可能会在外交上失去更多主动,进一步损害其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 ​ 四是导致贸易出口下滑。此前中国已因立陶宛的错误行径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并实施精准经济反制,禁止含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 五是产业链断裂与失业加剧:中立合作断开后,德国博世集团等跨国企业关闭了在立陶宛的工厂,导致立陶宛产业链断裂,全国失业率飙升。 反过来,立陶宛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这一做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中国能源设备出口规模巨大,立陶宛市场体量较小,其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对中国能源企业的出口业务影响有限,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冲击。 ​另外在国际形象方面也无实质损害:立陶宛此举是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而非基于实际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国际社会能够认清其真实目的,因此不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造成实质性损害。 总之,立陶宛这波操作纯属“政治作秀”。放着中国性价比高的能源零件不用,非要以“安全威胁”为由搞禁令,根本不是经济考量,就是想讨好西方盟友、安抚国内情绪。可中国设备在风电、光伏领域优势明显,这么干只会让自己能源项目成本飙升、进度变慢,之前对华出口暴跌的教训还没吸取够,实在是得不偿失。 立国之本是与大国交好,而不是与大国对抗。 大家认为呢?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八斗视角

八斗视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