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章惇与侄子章衡一同参加科举,侄子高中状元,心高气傲的他竟觉耻辱,扔下皇榜

沈言论世界 2025-10-07 10:46:44

北宋名臣章惇与侄子章衡一同参加科举,侄子高中状元,心高气傲的他竟觉耻辱,扔下皇榜就回家了。两年后,他再度参考,终于得中进士,名动京师。 章惇的名字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更是后期新法派的中坚人物,甚至在哲宗朝担任宰相,权倾一时。   他的政治立场鲜明,性格刚毅果决,这些在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而他侄子章衡,同样出身章氏家族,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二人同科赴试,本当是家族荣耀之美谈。奈何章衡高中状元,章惇竟觉蒙羞,愤而掷皇榜归家。此景着实令人费解,其间缘由,引人深思。   章惇不是一般的士子,他是章氏家族的顶梁柱,年轻时就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和文化自信。他与苏轼是同窗好友,后来虽然政见分歧,但两人都曾是宋代文坛的风云人物。   在他心中,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才干,都应该是科场上最耀眼的存在。结果不仅自己名落孙山,反而是晚辈侄子拔得头筹,这种落差本身就足够令人难堪。   更何况,在当时的宗法社会中,长辈理应是晚辈的楷模,章惇此番被“反超”,自然会觉得脸上无光。   章惇的“扔榜而归”,并不完全是对侄子的嫉妒,而更像是对自我期待落空的一种极端反应。这种情绪,在今天的考试社会中,其实也并不陌生。   两年之后,章惇卷土重来,再度参加科举,终于得中进士,这才算是完成了他对自我价值的再确认。这一年,他不仅金榜题名,还因为文章出众而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在京师士林中崭露头角。   可以说,这次中第,不仅是对他才学的官方认可,更是他在心理上对那次“耻辱”的一次彻底翻篇。   章惇后来能够进入政坛高层,这次考中其实是他仕途的重要起点。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坚持与复出,倒也显得颇有意味。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章惇在整个北宋政坛上的争议性。他后来作为新法派代表人物,与保守派展开激烈斗争,尤其在对待苏轼、司马光等人上,手段颇为强硬。   他的政治理念虽有前瞻性,但执行方式常被人诟病为过于偏激。这与他早年在科举中表现出的“要么第一,要么不干”的性格,其实一脉相承。   他不是一个愿意安于中庸的人,他的人生轨迹始终在证明自己、挑战权威与规则。从扔榜回家到再登金榜,章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我极限的不断试探。   回头看这段历史,它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中期士人对于科举制度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以此为荣耀与仕途的敲门砖,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单一评判方式心存抵触。   而章惇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即便在起点上遭遇挫败,只要不放弃,依然可能在后续实现逆转。只是,这种逆转的代价,有时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自我认知的重建。 素材来源:大宋状元|他是奸臣宰相的侄子,为何深受苏轼曾巩等名士敬重? 2023-10-16 15:08·齐鲁壹点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用户33xxx54

用户33xxx54

2
2025-10-07 10:54

乌台诗案是他搞的吧?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