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不止南京,全国人民都知道你的职业了! 10月4日南京地铁3号线上,本来该是满车厢的假期轻松感,结果一句“要不要去鸡鸣寺逛逛”,直接炸出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穿粉衣服的女士突然炸毛,指着聊景点的一家三口骂,说“鸡鸣寺”是在暗讽她,还掏出手机拍人、喊着要报警,连人家孩子都没放过。 这事儿一传开,全国网友都看懵了,好好一个千年古刹,怎么就成了她嘴里的“脏词”? 合着这么一闹,不止南京人,全国人民都知道她自己对号入座的“职业”了。 先说说鸡鸣寺到底是啥地方,别被这场闹剧带偏了。 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小庙,从西晋那会儿算起来,它已经站在南京城1700多年了,是实打实的“南朝第一寺”。 明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特意给它题了“鸡鸣寺”这三个字,取的是“闻鸡起舞”的意思,盼着大伙都能勤快上进。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也是千万人都认可的公共认知提到它,想的是古色古香的佛塔、春天的樱花,是南京的文化地标,跟任何不雅联想都搭不上边。 可这位粉衣女士不管这些,硬生生把“鸡鸣寺”里的“鸡”字摘出来,往自己脑子里的不雅隐语上套。 人家解释“这就是个地铁站名,是景点”,她反倒胡搅蛮缠,那要说你是鸭呢?这话一出口,连围观乘客都忍不住皱眉。 网友们更是顺着她的逻辑调侃,照这么说,陕西的“宝鸡”是不是得改名叫“宝鸟”? 餐桌上的“辣子鸡”得叫“辣子禽”? 南京人天天吃的盐水鸭,岂不是要成“敏感词”? 真按这标准,咱们平时说话都得拿本词典查三遍,生怕不小心戳中谁的“敏感点”。 更有意思的是鸡鸣寺工作人员的回应,说“建寺1700年,头一回因为名字上热搜”。 想想也挺无奈,一个稳了几百年的文化符号,就因为某个人的私人联想,突然被泼了脏水。 还有民警接到报警赶过来时,听明白前因后果也挺懵,反复确认“你们就是在聊旅游路线,没别的意思对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是景点名字有问题,是这位女士自己非要往自己的职业上靠。 后来有南京网友认出来,这位女士之前就有过在公共场所闹事的经历,不是第一次这么“敏感”了。 不知道她背后有没有啥难言之隐,但再怎么样,也不能把自己的敏感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 人家一家三口好好聊景点,没招她没惹她,她倒好,预设别人“不怀好意”,用偷换概念的法子堵人,还又是报警又是辱骂,说白了,就是想让所有人都承认“她的感受最对”。 可公共空间不是她家客厅,不能凭她一句话就把正常交流给搅黄了。 其实这事,最该学的是那一家三口的应对,还有后来博主复盘的办法。 一开始他们还想着讲道理,结果发现跟活在自己逻辑里的人说不通,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后来才明白,遇到这种情况,别忙着辩论,先掏出手机录视频取证警方后来也找这家人要过视频,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给后续处理留证据。 再就是别纠缠,她要闹就让她闹,别跟着上火,物理上离远点,心理上别被她带着走,比如她喊着“一起下车去派出所”,直接拒绝就好,没必要跟着耗。 最后也别搞地域黑,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就说“南京人怎么样”,这也是种非理性,咱得对事不对人。 现在这事儿闹得全网都知道了,不少人还特意去查鸡鸣寺的历史,反而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千年古刹。 倒是那位粉衣女士,本来没人在意她的职业,她自己非要把公共地名往私人联想上扯,闹得全国网友都跟着她的逻辑“对号入座”。 说白了,不是鸡鸣寺的名字有问题,也不是别人冒犯了她,是她自己把自己的职业和不雅联想绑在了一起,最后闹得人尽皆知,这可不怪别人。
这下好了,不止南京,全国人民都知道你的职业了! 10月4日南京地铁3号线上,
福星徠说事
2025-10-08 18:52:2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