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俄罗斯公开表示,战斧式巡航导弹就是一种过时武器!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奇若夫表示,战斧式巡航导弹就是一种过时武器,而且,乌克兰军队根本就无法操作。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奇若夫的表态并非空口无凭,从技术参数到实战适配性,战斧导弹确实暴露出一系列难以忽视的短板,尤其是在面对俄军现有防御体系和新型武器时,这些缺陷被放大得更加明显。 先说说操作门槛的问题,这可不是简单按个发射按钮就能搞定的。战斧导弹从出厂到升空,背后是一套极其繁琐的准备流程。 根据公开资料,早期型号在发射前需要整整80小时来拟定任务计划,工作人员得先通过卫星拍摄目标区域方圆数千公里的地形影像,然后一点点规划出导弹的飞行路径。 因为它的巡航速度只有0.7马赫(约880公里/小时),必须低空贴地飞行才能躲避雷达,这就要求把沿途的山脉、建筑物甚至丘陵都标注出来,设置成需要绕行的障碍点。 这些地形数据、目标图像和航线参数要全部输入导弹的影像比对系统,相当于给导弹装了一张“手绘地图”。 到了Block IV改进型,虽然任务规划时间缩短了,但依然需要专业的卫星导航支持和数字化地图系统,而这恰恰是乌克兰军队的软肋。 乌克兰军队根本不具备操作这种复杂系统的能力。首先是发射平台的问题,战斧导弹需要专门的舰艇、潜艇或地面发射车才能发射,而乌克兰现有的武器装备里,既没有美国海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也没有能兼容战斧的战机或陆基发射系统。 要想使用,要么美国提供配套平台,要么对现有装备进行大规模改造,这不仅成本高昂,更需要漫长的时间调试。 其次是技术人员的缺失,美军操作战斧的士兵都经过数年专业培训,既要懂导弹制导原理,还要会解读卫星数据和调整飞行参数,乌克兰军队连基本的信息化作战体系都尚未完善,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样的专业人才。 普京之前就明确表示,“没有美国军事人员的直接参与,乌克兰根本无法在实战中使用这些导弹”。 这话点破了关键——即便美国把导弹送过去,实际控制权恐怕还是在美军手里,这本质上是美国深度介入冲突的另一种形式。 更关键的是,战斧导弹的亚音速飞行特性,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几乎成了“活靶子”。 奇若夫强调它“已经落后”,对比的就是俄军的高超音速导弹。像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能达到10马赫以上,是战斧的十几倍,而且能进行复杂的变轨飞行,现有防空系统很难拦截。 而战斧导弹全程以亚音速巡航,从发射到击中目标往往需要几个小时,这段时间里,俄军的S - 400、S - 500防空系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并锁定目标。 S - 400系统的雷达探测范围可达600公里,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对于战斧这种低空慢速飞行的目标,拦截成功率极高。 实战中,只要俄军雷达捕捉到战斧的飞行轨迹,无论是使用防空导弹还是近防炮,都能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反观俄军的高超音速武器,不仅突防能力强,还能实现“秒杀”式打击,两者在作战效能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再者,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也存在先天缺陷。它主要依赖惯性导航 + GPS + 地形比对的复合制导方式,虽然精度能达到10米级,但这种制导模式很容易被干扰。 一旦俄军对GPS信号进行屏蔽,或者在其飞行路径上制造虚假地形信号,战斧导弹就可能偏离航向甚至失控。 而俄军的高超音速导弹采用的是主动雷达 + 红外成像制导,抗干扰能力更强,即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准确命中目标。 另外,战斧导弹的任务规划灵活性不足,早期型号一旦发射就无法更改目标,虽然Block IV型可以中途调整,但也需要依赖卫星数据链传输指令,这在高强度电子战环境下很容易被切断。 相比之下,俄军的“口径”巡航导弹虽然也是亚音速,但具备更好的地形匹配能力和抗干扰性能,在俄乌冲突中已经经过了实战检验,而战斧导弹虽然在历次局部战争中表现尚可,但面对的都是防空能力薄弱的对手,碰到俄军这样的“硬茬”,短板就暴露无遗了。 奇若夫的表态,既是对这款武器性能的客观评价,也是对美国军援乌克兰举动的一种战略回应——在俄军强大的防御体系面前,美国提供的这些“过时武器”很难改变战场态势,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冲突。 俄罗斯认为战斧式巡航导弹过时,并非没有依据。操作的复杂性让乌克兰无法独立使用,亚音速飞行和易被干扰的制导系统使其在俄军防空体系面前生存能力低下,与俄军的高超音速武器相比更是存在代际差距。 在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快、准、狠”的今天,战斧导弹确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