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拍新武器泄了密?这哪是失误,是把国家安全当“流量密码”! 谁能想到,守护家

温柔饭团 2025-10-10 22:31:55

记者拍新武器泄了密?这哪是失误,是把国家安全当“流量密码”! 谁能想到,守护家国安全的“盾牌”,竟栽在了追求“独家新闻”的镜头下?某重点军工企业迎来领导视察,当地电视台记者明明被反复告知“涉密场景禁止拍摄”,却硬是偷偷拍下未公开的新型武器外形,还堂而皇之地在电视新闻里播出。短短几小时,画面就被境内外网站疯狂转载,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就这样被一个镜头毁于一旦。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根本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明知故犯的侥幸。企业提前划清了保密红线,可在这位记者眼里,“涉密”成了博眼球的噱头,“禁令”成了可无视的摆设。就像之前有记者为了“原创性”,直接把涉密文件里的敏感内容搬进报道,他们眼里只有点击率,没有国家安全。 别以为拍个外形无所谓,军事泄密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武器的轮廓、涂装、搭载方式,哪怕是一个细节,都可能被境外势力分析出性能参数和研发方向。2014年就有人为了蝇头小利,给境外间谍拍了500多张辽宁舰照片,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这次违规播出的画面,说不定早已被别有用心的人截图标注,当成了破解国防机密的“钥匙”。 更讽刺的是,整个传播链条竟毫无阻拦从记者拍摄到编辑审核,再到最终播出层层关口都成了“摆设”。就像某篇涉密报道能通过终审发布一样,这些人把“保密审查”当成了走流程,把“国家安全”当成了口头禅。直到事发被严肃处理才追悔莫及,但损失早已无法挽回。 网友的怒评戳中了要害:“这不是职业素养问题,是底线问题!”“追求新闻价值也得有红线,国家安全碰不得!” 没错,记者的笔和镜头该对准真相,而非机密该守护公众利益,而非制造风险。 万幸的是,相关责任人已被追责,这起事件也给所有新闻从业者敲了警钟:保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流量再诱人,也不能拿家国安全换。毕竟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底气,从来都藏在那些被好好守护的机密里,容不得半点马虎。

0 阅读:4
温柔饭团

温柔饭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