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发了!”10月9日北京一男子开皮卡车带家人到承德游玩,路过一片葱地,得知只要2毛1斤后,就花100元买了500斤葱,走高速时,因拉有葱,免了107元的过路费,事后他以5元一捆的价格,还卖了300元,网友:太有做生意的头脑了! 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主角是一位从北京出发去承德自驾游的男士,有人管他叫张先生,也有人说他姓李。 10月9号,就在他开着自己的皮卡车返程路上,一出堪称“商业鬼才”的操作上演了。 这趟旅行最关键的一笔投资,不是花在景点,而是河北承德县的一片葱地旁。他花了100块钱,从地头直接买下了500斤品相极佳的大葱,葱白粗壮,青白分明,单价低到惊人的两毛钱一斤。 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这500斤新鲜大葱让他回京的高速路费直接归零。收费站工作人员查验货物后,根据“绿色通道”政策,大手一挥,107元的通行费就这么免了。 你算算这笔账,还没开始卖葱,光省下的过路费就已经覆盖了全部成本,还净赚7块钱。 这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利润公式”,杠杆的核心不是大葱的差价,而是这项惠农政策本身。政策原本是为降低大型农产品运输成本设计的,却意外地被一个普通游客,用一种小规模、个人化的方式,撬动出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回到北京,故事还没完。他在社区门口或者早市支了个小摊,把这些大葱分捆出售。 关于一捆多重,说法不一,有的说七八斤,有的说两三斤,但统一售价是5块钱一捆。 很快,这批葱就卖得差不多了,总收入大约在300到320元之间。 扣掉100块成本,再算上可能存在的10元摊位费,他这趟操作的净收益稳稳超过了300元。整个过程,从买葱到卖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闭环,被网友戏称“过路费比葱都贵”。 当然,这事儿不能只看热闹。站在那位农民的角度,这500斤葱卖得绝对是“及时雨”。那年大葱产量太大,收购商拼命压价,运输成本又高,很多葱要么贱卖,要么就只能烂在地里。 能直接在地头换成现金,对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但换个角度,从公共政策层面看,这事儿就显得有点微妙了。车主的行为触碰到了一片“灰色地带”。网上立刻炸开了锅,讨论迅速分化成两个阵营。 支持者觉得这位车主头脑太灵活了,这根本就是“资源优化”的典范。他没违法没违规,帮农民清了库存,自己也赚了点辛苦钱,实现了双赢,有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表示,换成自己遇到这好事,肯定也这么干。 而担忧的声音则认为,这是在“钻空子”,会把好政策给“玩坏了”。 如果人人都效仿,会不会导致“绿通”被滥用,最终政策收紧,反而影响了那些真正靠它吃饭的农民和运输司机?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一种变相的“投机倒把”?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超出了事件本身。 它探讨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边界到底在哪里?一个人的“小聪明”,会不会成为侵蚀公共利益的蚁穴?这不仅仅是合法与否的判断,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会伦理和公共精神的全民大思考。 信源:AHTV第一时间
“赚大发了!”10月9日北京一男子开皮卡车带家人到承德游玩,路过一片葱地,得知只
经略简料
2025-10-11 10:50: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