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闲 人一旦闲下来, 就容易东想西想的, 古人说“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忙着,日子才有奔头。 忙着,才是最好的养生。 但,忙也要度, 人要忙,但心要闲, 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 手上有事做,脚下有路走,心里有盼头。 忙要忙得踏实,闲要闲得自在。 --- 闲下来的日子,像一潭死水。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涌翻腾。心理学有个说法叫“过度思虑”,人一空下来,脑子就成了杂念的跑马场。过去的遗憾、未来的焦虑,全挤在心头打架。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人每天平均会产生6000个念头,其中超过70%是重复且无意义的胡思乱想。闲,成了负面情绪的温床。 忙起来反而让人通透。你看那些凌晨四点扫街的环卫工,菜市场里手脚不停的小贩,他们的眼神里有种踏实的亮光。劳动让人专注,专注就能忘掉矫情。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忙人无是非”,不是没时间计较,是根本没空纠结。双手一沾生活,心里反而透亮。 但忙不是盲目拼命。有些人把“996”当勋章,用熬夜换存在感,结果健康垮了,亲情淡了。这哪是奋斗?分明是自我消耗。真正的忙,该像农民种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节奏分明,留白得当。忙要忙出价值,闲要闲出滋味。 心闲才是大智慧。唐代诗人王维半官半隐,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吟咏山水。他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正是这种境界。手上忙而不乱,心中静而不滞。现代人学不会这点,把刷手机当休息,结果越歇越累。心闲,是给灵魂留扇窗。 最好的生活状态恰似农耕哲学:有事时挥汗如雨,无事时沐风而歌。武汉疫情期间,方舱医院里读书的“清流哥”之所以打动无数人,正是因为他展示了这种力量——身在困局,心向阳光。手上有活,心里有光,风雨也成了风景。 忙与闲的平衡,本质是生命的节奏感。小提琴的弦太紧会断,太松不响。人亦如此。北欧人推崇的“Lagom”(恰如其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都在说同一个真理:张弛有度,方得长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