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5年春,蜀汉朝堂之上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大将军姜维提议北伐魏国,唯有张翼一人当庭反对,张翼认为蜀汉因为多次伐魏,导致国内资源匮乏,百姓疲惫,国家因休养生息,但姜维却对此置若罔闻,不理不睬,执意出兵伐魏,导致蜀汉后继乏力,攻势锐减。 蜀汉后期,那真是屋漏偏逢阴雨天。 诸葛亮一走,姜维接棒大将军,本想继承遗志多打几场北伐,收复中原。可蜀国地窄人稀,资源本来就紧巴巴的,姜维从建兴十二年第一次出兵开始,到延熙十八年这回,已经是第八次了。每次都兴师动众,粮草辎重从成都千里迢迢运过去,沿途山高路险,损耗一大半。 百姓呢?田里刚有点起色,又得拉壮丁,女人孩子在家守着空荡荡的灶台。姜维这人吧,志向是好的,忠心汉室没错,但打仗这事儿光靠一股子热血可不成,得看家底子够不够。历史上《三国志》里头,裴松之注引的《襄阳记》就点明,蜀汉北伐多是小打小闹,没法真正撼动魏国大局。姜维九伐中原,胜少败多,国力像漏气的皮球,一戳就瘪。 刘备入蜀后,张翼先在州牧府当书佐,管些文书活儿,帮着抄录公文,核对账目。那时候蜀地刚安定,他每天埋头竹简堆里,墨汁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建安末年,通过孝廉荐举,升江阳县长,去管地方治安,修水利,抓农事。接着调涪陵县令、梓潼太守、广汉太守,一路爬上来,到蜀郡太守时,已经是刘备亲信了。 蜀郡是蜀国粮仓,他在那儿管着成都周边,督促开荒,兴修水渠,地方上老百姓日子过得稳当点,没那么多饿肚子的事儿。 汉中大战那年,张翼跟赵云当偏将,冲在第一线,杀敌立功,刘备一看这小伙子靠谱,直接封蜀郡太守。从这儿起,张翼就开始管一郡军政,练兵备战,边上魏国虎视眈眈,他得日夜盯着。建兴九年,刘备驾崩,诸葛亮掌权,张翼被派去当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南下平叛夷人。 那片地儿蛮荒,山林密布,他带兵清剿,立下规矩,军纪严明,地方上慢慢太平了。诸葛亮赏识他,多次下书表扬,说这人办事稳,懂分寸。 延熙元年,诸葛亮北伐街亭,张翼任前部都督,领着先锋队翻山越岭,搭桥铺路,推进到渭水边上。可惜诸葛亮五丈原一病不起,全军撤回,张翼也跟着空手而归。那次北伐虽没成,但张翼在军中名声起来了,和王平、张嶷、马忠、廖化并称“蜀汉小五虎”,都是诸葛亮手下干将。 诸葛亮走后,蜀汉军权落到姜维头上。张翼进京当尚书,管朝政决策,偶尔参谋军务。姜维这人,诸葛亮的学生,聪明是聪明,但性子急,爱冒险。蜀国小,魏国大,姜维偏要学诸葛亮搞大战略,北伐成了家常便饭。 张翼看不下去,早几年就私下劝过,说国小民寡,别总折腾,歇口气养养劲儿。可姜维不爱听,总觉得这是泄气话。延熙十八年春,成都朝堂议事,姜维又提北伐,众人点头,张翼忍不住站出来顶了。理由简单:蜀汉打仗打太久了,仓库空了,百姓瘦了,国家得喘口气。 可姜维眼睛一瞪,当场怼回去,不理这茬,直接下令夏初出兵。历史上《华阳国志》里头有记,张翼这回是公开反对,朝堂上就他一人唱反调,够胆大的。 大军一动,姜维带夏侯霸、张翼等几万兵马,直扑陇西狄道。魏国雍州刺史王经迎战,洮水边上两军对垒,蜀兵弓弩齐发,王经败得一塌糊涂,残部缩进狄道城。姜维尝到甜头,想一鼓作气灭了王经,围城猛攻。 张翼又劝,这次是战场上,说补给线拉太长,魏援军一来就麻烦。姜维火了,斥退张翼,继续打。结果呢?魏将陈泰、邓艾分头杀来,一路堵退路,一路抄侧翼,蜀军攻城不成,反被夹击。姜维一看势头不对,九月撤兵,十月魏国就下诏安抚陇西,蜀军先前战果全吐出来了。 狄道一役后,姜维没长记性,隔几年又打。延熙二十年,景耀三年,姜维第九次北伐,带胡济、蒋斌去攻姜城,魏国郭淮守得死死的,蜀兵折了三千多,灰溜溜回来。蜀国内部也乱了,后主刘禅宠宦官黄皓,朝政腐败,姜维北伐花钱如流水,百姓怨声载道。 张翼虽和姜维闹别扭,但战场上还是卖力。每次出征,他都带队殿后,挡魏追兵,保住主力。历史上张翼升到左车骑将军,领护军,地位不低。 可惜蜀国大势已去,景耀五年,魏国司马昭三路大军压境,邓艾从阴平小道偷渡,钟会、诸葛绪正兵攻剑阁。姜维和张翼守剑阁,挡住钟会一路,可邓艾直奔成都,刘禅投降了。姜维悔得肠子青,带张翼等残部下山,向钟会投诚。 投降后,钟会表面客气,暗地里拉姜维、张翼入伙反魏。公元264年,钟会兵变,营里乱成一锅粥,魏兵反扑,姜维、张翼死在乱军中。
公元208年,曹操刚刚处死“神医”华佗,他的“偏头痛”病便再次复发,南阳太守为了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