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1961年出生的孙聪,打小就对天空有着莫名的向往。1983年,他从北京航空学院雷达与导航专业走出校门,径直踏入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大门。谁能想到,这个后来执掌大国重器设计的领军人物,是从最基础的飞机总体设计工作一步步干起来的。 刚入行那些年,他跟着前辈们泡在图纸堆里,从航空电子设备的布线到飞机气动布局的优化,每个细节都抠得极其仔细。 1994年,孙聪接过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室主任的担子,这时候的他已经在火-飞-推综合设计、先进航空电子系统构型等预研课题中崭露头角。三年后,他又扛起了副总设计师兼总体气动部部长的重任,一手主导起歼八ⅡM型飞机的研制工作。 这款战机的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是块硬骨头,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借鉴,孙聪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后续型号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让人佩服的是,孙聪在搞科研的同时,还没落下学业。1997年到2006年这九年里,他一边主持着重大型号研制,一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平衡高强度的工作与繁重的学业的,或许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后来能在技术跨界融合中得心应手。 2001年,孙聪正式出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这一年他刚满四十岁。摆在他面前的,是歼15舰载机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国内没人搞过舰载机,连可供参考的资料都少得可怜,有人甚至断言“中国人十年内搞不出舰载机”。 孙聪偏不信这个邪,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研制现场,从舰载机特有的折叠机翼设计,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防腐技术,再到精准着陆的阻拦系统,每个环节都经历了上百次试验。 那段日子,研究所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孙聪和工程师们一起趴在图纸上测算数据,钻进机舱调试设备,甚至跑到海边模拟甲板环境。有次为了验证某型材料的耐腐蚀性,他带着样品在盐雾试验箱旁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直到拿到准确数据才松口气。 2012年,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实现起降,那一刻,一向沉稳的孙聪红了眼眶。这款凝聚着他和团队心血的战机,让中国一跃成为少数能独立研制舰载机的国家。 2015年,孙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多年科研生涯的最佳注解。但他没有停下脚步,很快又投身到歼-35隐身舰载机的研制中。隐身技术是舰载机的核心难点之一,孙聪带领团队突破了超材料电磁调制等关键技术,让歼-35的隐身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他们还攻克了舰载机与航母协同作战的信息链路难题,让这款战机刚亮相就引发全球关注。 除了在科研一线冲锋,孙聪还扛起了培养后辈的担子。从2006年起,他就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他常对弟子们说,飞机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参数都可能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航空科研的新生力量。 这些年,孙聪的身份不断增加。他当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为航空工业发展建言献策;出任过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为行业技术规划把关定向。之后他又接过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重任,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但无论身份怎么变,他始终没离开过飞机设计的核心领域。 翻看孙聪的履历,最打动人的不是一连串的头衔,而是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歼八系列到歼15,再到如今的歼-35,他参与设计的每一款战机,都见证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跨越。 那些看似枯燥的年份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是一次次面对失败却从未放弃的执着。 现在再看歼-35在蓝天上翱翔的身影,更能明白这份震撼的由来。它不仅仅是一款先进战机,更是孙聪们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的大国底气。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样一群扎根科研、默默奉献的领军人物,中国航空工业要走多少弯路。 孙聪院士用四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所谓“厉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与打磨。
中国武器硬不硬?巴阿边境一夜拔19哨见真章!一夜之间,19个阿富汗边境哨所被连根
【1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