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不光成都人民知道了 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小米su7汽车在成都自燃以后,火了一位现场的救援人员 视频里火大得吓人,换谁都得躲远点,可他偏要往前凑。后来他说“能救就救,不留遗憾就值”。 那位救援的薛先生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车里只有司机,我们叫不醒,人已经昏迷过去了,车门也挤压变形了”。他们一群人急得用灭火器砸、用石头敲、用脚踢,可那扇门就像焊死了一样。 眼看着火越烧越大,热浪逼得人无法靠近,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焰吞噬整个车身。那种无力感,足以让任何一个热血汉子眼里泛出泪光。 这已经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出事了。今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上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车门锁死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短短半年多,类似悲剧再次上演,让人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小米汽车声称车辆检测到碰撞信号会自动触发整车解锁,可现实一次次打脸——碰撞发生了,火也烧起来了,车门却依然紧锁。 更讽刺的是,客服的标准化回答: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但当生命危在旦夕,谁还能冷静地趴到车门底部去找那个隐蔽的应急开关? 现场另一位救援者袁先生用扳手砸开了一半驾驶窗玻璃,可车门依然打不开。随后底盘和车内就传出电池爆炸声,他们被迫退开。 那些设计这些门把手的工程师们,是否曾深更半夜惊醒,想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是我的家人被困在这样一辆着火的车里,他们能逃出来吗? 看着那烧得只剩骨架的车身,我们不得不思考:汽车创新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是追求那些炫酷却可能致命的设计,还是回归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9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禁止“全隐藏式”设计,每个车门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可惜这个标准要到2027年才实施,在这之前的空白期,还会有多少生命为此付出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小米同事圈,好像也开始讨论成都su7车祸中,车门打不开的事了。大家都很惋惜,并且
【53评论】【3点赞】
车前草
力推装B消费VS安全消费、玩具消费品VS技术品牌。→拿国人命去给犹太芯系统ppt电车实验、训练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