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

凡之谈世界 2025-10-15 00:07:57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新规严禁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部件,这在欧洲引发了地缘政治层面的震动。此外,全球汽车产业似乎是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内可能装有40多块稀土磁铁,用于驱动刹车、座椅、方向盘、电动车窗等系统。电动汽车的稀土磁铁用量更大。” 这波新规来得突然,却不是简单卡几道原材料的关口。中国商务部早前一天连出两道公告,一道管技术,一道管实物,把稀土相关的开采、冶炼、磁材制造技术全纳入出口许可范围,连境外用中国稀土或者中国技术造出来的产品,再出口都得拿中国的许可证。 等于把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总开关攥在了手里,以前是卖原料,现在连下游怎么用、怎么转卖都管上了。 全球产业链早就被惯出了依赖症。中国占着全球七成的稀土产量,九成的精炼产能,不是说找个矿山挖出来就行,提纯分离那套技术壁垒高得很,短期内没谁能顶上。这就意味着新规一落地,首当其冲的军工产业先慌了神。 战斗机、驱逐舰、核潜艇这些大家伙,没了稀土根本玩不转。一架 F-35 要堆进去四百多公斤稀土,从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到隐身涂层,再到制导系统里的精密元件,缺一点都没法组装。 海军的驱逐舰雷达系统得用两千六百公斤,核潜艇的声呐系统更夸张,要四千六百公斤。 美国国防部自己的报告都明说,海军八成多的雷达、九成多的导弹制导模块都靠中国稀土撑着。有推演说要是断了供,航母战斗群七十二小时内就得歇菜,这话现在听着一点不夸张。 军工企业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F-35 的升级计划直接从 2026 年拖到 2031 年,成本多砸了六十亿美元,核心就是雷达要用的金属镓被卡了脖子,这东西中国握着手九成以上的精炼产能。 诺斯罗普・格鲁曼一季度财报亏了快五亿美元,全拜 B-21 轰炸机原材料涨价所赐。F-35 的年产量从一百三十架砍到二十架,单价飙到一点三二亿美元,接下来要造的第六代战机用量更是翻倍,到时候缺口只会更大。 欧洲那边的地缘震动不是空穴来风。本来不少国家的军工体系就靠着外购关键材料周转,现在源头一掐,手里的装备维护、新武器列装全得停摆。 之前还跟着起哄搞供应链脱钩,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产业链比纸还薄,连替换的备选方案都没准备好。 除了军工,汽车产业紧跟着遭了殃。别以为只有新能源汽车靠稀土,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里全是稀土磁铁,刹车、座椅、方向盘、电动车窗这些日常用到的部件,都得靠它驱动。 电动车就更不用说了,电机功率大,磁铁用量比燃油车多得多,一辆车下来,稀土的占比能差出好几倍。 全球汽车厂商这会儿正忙着算总账。以前稀土价格稳定,采购成本能压得很低,现在不光是能不能买到的问题,就算有渠道,价格也得翻着跟头涨。 生产线不能说停就停,订单还得接,但原材料成本一上去,要么自己扛着亏损,要么就得涨价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不管选哪条路,市场份额都得受影响,那些本来就在电动车转型中挣扎的车企,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没人敢说能快速找到替代。稀土开采冶炼不是挖煤那么简单,环保标准、技术门槛都摆在那,就算现在开始建矿建厂,没有五六年根本形成不了产能。 而且就算有了原材料,加工成高精度的磁铁还得靠技术,这一块中国同样是垄断地位。西方以前总想着把污染重的环节外包,自己只搞组装和品牌,现在才明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丢了,等于把命门递到了别人手里。 这波限制也不光是针对某几个国家,而是一视同仁的禁令。不管是欧洲的车企还是美国的军工巨头,谁都别想搞特殊化。 以前总有人觉得能靠政治施压逼中国让步,现在看这套根本不管用。规则是中国定的,许可权在中国人手里,想拿到配额就得按规矩来,再想靠着霸权主义强买强卖,门都没有。 《纽约时报》说这会造成 “沉重打击”,其实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好日子过惯了,突然没法再轻松占便宜,就觉得受不了了。 中国只是把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管起来,没逼着谁买,也没禁止谁发展自己的产业,本质上是拿回了该有的话语权。那些平时喊着 “市场规则” 的国家,这会儿倒开始抱怨规则太严,这种双重标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说到底,这不是中国故意要打击谁,而是在维护自己的资源安全和产业利益。以前为了发展,低价出口原材料,承担了大量污染,现在产业升级了,自然要把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那些习惯了掠夺式发展的国家,该醒醒了,靠别人输血的日子,迟早会到头。 现在全球都在看着这场产业链的大调整,谁能最快适应新规则,谁能早点建立起自主的供应链,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那些还抱着旧思维,想着靠施压、制裁解决问题的,最后只会被时代甩在后面。中国这步棋,下得稳,也下得准,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也给全球产业链敲响了警钟。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凡之谈世界

凡之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