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蒋介石的女婿被捕,妻子蒋瑶光急的团团转,随即去找周总理求情,周总理指

熹然说历史 2025-10-15 00:49:17

1955年,蒋介石的女婿被捕,妻子蒋瑶光急的团团转,随即去找周总理求情,周总理指示:“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 1955年春天,一个特殊身份的人突然被捕,震动了上海滩。他叫陆久之,顶着”蒋介石女婿”的头衔,却为党的情报工作干了多年。妻子蒋瑶光急得团团转,连夜赶往北京找周总理求情。周恩来听完情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原则,也决定了陆久之的命运。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起陆久之,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的经历堪称传奇。190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官宦家庭,父亲陆翰曾在孙传芳手下当军法处长,家里条件不错。但陆久之偏偏不走寻常路,18岁就瞒着家人跑到上海,在工厂里当工人,后来接触到地下党,开始干起了情报工作。 1930年为了躲避追捕,陆久之去了日本,先后在日本铁道学院和早稻田大学读书。表面上他是留学生,实际上却在为共产国际情报局搜集日本军政情报,还兼着《申报》驻日本特派记者的身份做掩护。抗战爆发后他回国,在上海沦陷区开舞厅、办公司,看着是在做生意,其实是在为党组织提供情报和物资。 抗战胜利后,陆久之又办了份《改造日报》,专门给日本战俘看。这报纸上刊登郭沫若、茅盾、夏衍这些左翼文化人的文章,对战俘进行反战教育。表面上是汤恩伯当董事长,背地里却是在宣传进步思想。 1946年,44岁的陆久之经汤恩伯的秘书长胡静如夫人周安琪介绍,认识了蒋瑶光。蒋瑶光是蒋介石和陈洁如的养女,第一次婚姻很不幸,嫁给了个朝鲜人,后来才发现对方是日本间谍,抗战胜利后跑了,留下她和两个孩子。陆久之虽然比蒋瑶光大23岁,但风度翩翩,才学出众,蒋瑶光和母亲陈洁如都很满意。两人结婚后,陆久之对她前夫留下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不过陆久之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连妻子都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 全国解放前夕,陆久之还接到过策反汤恩伯的任务,可惜没成功,汤恩伯被调到了台湾。解放后蒋瑶光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对他这些年为革命做的事情既吃惊又佩服。 195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党内正在审查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气氛很紧张。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的潘汉年主动向组织汇报了1943年他在敌占区被挟持会见汪精卫的经过,结果被当作”内奸”逮捕。潘汉年案一出,牵连了一大批在他领导下从事过地下工作的人员,陆久之也在其中。 4月初的一个早晨,公安人员来到陆久之家,把他带走了。蒋瑶光当时就慌了神,她知道”蒋介石女婿”这个身份在当时有多敏感,虽然丈夫为党做了那么多事,但万一被误解怎么办?她在家里急得来回转,吃不下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丈夫可能遇到的麻烦。 蒋瑶光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去北京找周总理。她收拾了陆久之的工作证明和相关材料,连夜坐火车北上。到了北京,她托人找到周恩来的秘书,恳求能见总理一面。等了好几天,终于得到通知可以见周总理了。 在中南海的会面中,蒋瑶光把陆久之这些年的工作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还拿出各种证明材料。她眼眶含泪地说,陆久之虽然是”蒋介石的女婿”,但那只是因为她的关系,陆久之的心一直向着党,为党做了那么多工作,不应该被冤枉。 周恩来仔细看了材料,沉思片刻后说了一句话:“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意思很明确——不会因为陆久之是”蒋介石女婿”就另眼相待,关键要看他的实际行为和贡献。周总理随即指示相关部门对陆久之的案子进行复查。 不过由于潘汉年案牵涉面广,案情复杂,复查工作进展缓慢。1955年,陆久之还是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1962年因表现良好提前出狱,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馆工作。 1971年陈洁如在香港去世,蒋瑶光去处理后事,之后就留在了香港,和陆久之分居两地。1983年陆久之去香港探望过一次妻子,两人分别了12年再见面,都老了。蒋瑶光希望他留下,但陆久之说自己的根在上海,还有工作要做,最后还是回去了。 2008年2月12日,陆久之在上海去世,享年106岁。他这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顶着”蒋介石女婿”的身份为党工作,蒙冤入狱多年,平反后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周恩来那句”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体现了看重实际贡献而非身份标签的原则。陆久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多人为了信仰默默奉献,即使遭受误解和冤屈也没有动摇。你怎么看待陆久之的人生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