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是中国国运的“战略机遇期”!很多人以为,这场战争是欧洲的不幸。错了!真相是,如果没有这场冲突,美国和欧洲不会衰落得如此之快;俄罗斯也会腾出手来,成为我们的北方隐患。这场战争,客观上为中国的崛起争取了最宝贵的十年! 俄乌冲突绝不仅仅是一场地区战争,它更像一台巨大的“地缘政治绞肉机”,正在碾碎旧有的世界格局,撕开了一道道前所未有的真空地带。 本文想聊的,就是在这场巨变中,经济、权力与话语三个层面的真空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中国又是如何用一种“自成一队”的独特姿态,去填补这些空白,并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推动着世界新秩序的加速成型。 冲突爆发后,欧洲大陆西端的经济循环几乎被拦腰斩断,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能真空就这样诞生了。而中国,正成为那个新的连接点。 欧洲工业的根基,如今正慢慢发生动摇。能源危机来势汹汹,直接致使德国工业产值下滑10%。 化工巨头巴斯夫等企业亦受重创,为求生存与发展,无奈将生产线迁移至中国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这背后,是整个欧洲“去工业化”的无奈缩影。 与此同时,西方公司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由此留下的空白仿若专门为中国定制一般,为中国企业拓展业务、填补空缺创造了绝佳机遇。就拿高端机床来说,2021年时中国对俄出口额才1.2亿美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到了35亿美元。 这绝非单纯的商品售卖。以科德数控为例,在服务俄罗斯市场期间,企业技术迭代进程显著提速,于商业拓展中实现了技术层面的高效进阶。 能源的流向更是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俄罗斯被迫把战略重心彻底“向东看”,中国顺势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给。 2023年,我们从俄罗斯进口了1.07亿吨原油,还谈下了比欧洲便宜两成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大单。 再加上中吉乌铁路这些新通道的建设,亚欧大陆的能源动脉正在被重新绘制,我们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也在降低。 美国在这场冲突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其全球霸权被严重透支,一个权力真空随之浮现,给了多极化世界一个绝佳的成长机会。 为了援助乌克兰,美国的军事库存被大量消耗,战略重心也被死死地钉在了欧洲。预计至今年,该国国防开支将占GDP的6.2%。如此高额投入非但未能助力其发展,反而正加速其在全球影响力的式微,实乃得不偿失之举。 它的盟友体系也出现了裂痕。法国总统马克龙高呼“战略自主”之口号,此声浪之下,欧洲内部对自身长久以来附庸于美国之地位,疑虑渐生、不安日增,似已在思索新的方向与出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场冲突,一个紧密团结的美欧,会对中国形成多大的遏制压力。 以前,俄罗斯曾是中国北方潜在制衡之力。然而,在持久战里,其国力持续损耗,战略资源渐趋匮乏,至此,已全然丧失与中国开展战略博弈的资本。它从中亚的传统影响者,变成了一个在多极世界里更需要与中国协调的伙伴。中国的策略也很明确,那就是不让这个邻国彻底崩溃,以维持边境的稳定。 随着冲突的延续,西方中心论的叙事也开始褪色,一个寻求更多元声音的话语真空正在形成,中国正和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一起,构建新的故事。 所谓西方的“民主同盟”说辞,在发展中国家渐失市场。发展中国家对其本质看得愈发清晰,不再盲目追随,此等论调难以再蛊惑人心。大家看得很清楚,双重标准玩得太溜了。 取而代之的,是金砖国家历史性地扩员到10国,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些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平台,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话语权绝非凭空而来,其背后往往是坚实的硬实力在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已经升至7%,超过英镑成了世界第三大货币。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交易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5万亿元。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对单一货币霸权的实质性挑战。 总而言之,俄乌冲突撕开的三重真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窗口期。中国的做法不是简单的坐收渔利,而是一种积极且耐心的战略填补。 可以预见,这场冲突持续的时间越长,旧秩序的裂痕就越难以弥合,一个新格局的根基就会被打得越牢固。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进程里,中国不再仅仅是体系的参与者,正以稳健之姿,逐步化身为新秩序的共同塑造者,在时代浪潮中彰显大国担当。 信息来源:网易——俄乌冲突打了3年,俄罗斯、美国、乌克兰、欧洲,谁是战略赢家?
今天有多少人收到这个短信?是不是军事冲突中牺牲了?好像是300打3万,反恐
【85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