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65岁的男友赖雅第一次拥有这个孩子。当她

趣史小研究 2025-10-15 16:43:57

1956年,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65岁的男友赖雅第一次拥有这个孩子。当她写信给赖雅时,出乎意料的是,赖雅回信说:“打掉它,我们就结婚。” 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这地方算是个作家们的“世外桃源”,大家安安静静地搞创作。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德裔作家费迪南赖雅。 那时候的张爱玲,已经不是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天才少女”了。她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语言隔着一层纱,写出来的英文小说,美国人看着总觉得差点意思。她就像一盆被连根拔起,又被随意栽到异国花盆里的植物,拼命想活,却有点水土不服。 而赖雅呢?65岁,比张爱玲大了整整29岁。年轻时的才华早就被岁月磨得差不多了,身体不好,还中风过,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靠着零星的剧本改编费过日子。说白了,就是个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 就是这样两个人,居然看对眼了。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张爱玲是谁?她笔下的爱情,哪个不是算计得清清楚楚,看得透透彻彻?从《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范柳原,到《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爱情在她那儿,就是一场精确的利益交换。她怎么会看上这么一个“老弱病残”的男人? 这里就得说,赖雅给了张爱玲一样东西,是她一辈子都缺的——“懂得”。 张爱玲把自己的英文小说《秧歌》给赖雅看。赖雅没有敷衍,而是逐字逐句地读,还特别认真地帮她修改里面不符合美国文化语境的地方。这事儿不大,但对于当时孤立无援的张爱玲来说,这不只是修改文字,这是在安抚一颗漂泊的心。 更重要的是,赖雅懂她的孤独。张爱玲的童年,我们都多少知道点。父亲吸食鸦片,对她动辄打骂;母亲追求新思想,把她丢在家里远走高飞。她在一个名义上的“家”里长大,却从来没感受过什么是真正的温暖和依靠。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胡兰成懂过一阵子,但他那份“懂”太油滑,太滥情。赖雅不一样,他的懂得,是一个同样被生活摔打过的老人的温情。 所以,当这两个“被现实放逐的人”相遇,就像两块冰冷的石头,碰到一起,居然摩擦出了一点点火星。 相识几个月后,张爱玲怀孕了。她写信告诉赖雅,字里行间,或许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期盼。36岁,在那个年代已经不算年轻,这可能是她成为母亲的最后机会。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一个能陪着一起变老的人,这不就是最平凡的幸福吗? 然后,她收到了那封改变她一生的回信。赖雅说,我们可以结婚,但这个孩子不能要。 他的理由很现实:我太老了,没钱,身体也不好,养不起一个孩子。我不能让你为了孩子牺牲你的写作生涯。 张爱玲沉默了两天。这两天她想了什么,没人知道。是愤怒吗?是委屈吗?还是冷静地权衡利弊?我们只能猜测,在那48小时里,她内心的天平,一头是成为母亲的本能,一头是抓住一个“家”的渴望。 最终,渴望战胜了本能。她收拾好行李,去纽约找赖雅,冷静地处理掉了那个四个月大的胎儿,然后,嫁给了他。 很多年后,张爱玲对朋友说:“我这一生,最不理智的决定,就是嫁给了他。但我觉得值。” “值”,这个字,千斤重。 婚后的生活,比想象中还要艰难。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像浮萍一样四处搬迁。赖雅的创作力基本枯竭,收入微薄。张爱玲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写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电影剧本,没日没夜地赶稿,只为了换取生活费。有时稿子被退回,她也得忍着屈辱一遍遍修改。 有一次过生日,两人穷得连个蛋糕都买不起。赖雅翻箱倒柜,用仅剩的食材做了顿简单的饭菜,还跑了好几个二手市场,淘来一个漂亮的咖啡杯送给她。张爱玲端着那杯咖啡,眼眶都红了。 这段婚姻,没有鲜花,没有钻戒,甚至没有稳定的生活。但赖雅给了她最需要的东西:一种不离不弃的陪伴和依赖。 1964年,赖雅在回家路上摔倒,再次严重中风,从此瘫痪在床。当时张爱玲正在香港为生计奔波,稿子接连被拒,心力交瘁。一听到消息,她心急如焚,第一反应就是飞回去。可她连一张机票钱都凑不出来。 怎么办?写!她熬着夜,眼睛写到结膜出血,才勉强凑够了路费。回到美国后,她就像一个最普通的妻子,守在床边,照顾赖雅的吃喝拉撒,翻身、换药,没有一句怨言。 她后来在给朋友的信里形容赖雅,用了一个特别“张爱玲”的比喻。她说,他就像是生命袍子上的“虱子”,咬人,碍事,但你就是舍不得把它从袍子上捉下来。 这个比喻,真是绝了。它道尽了这段关系里所有的沉重、麻烦,也道尽了那份无法割舍的牵绊。 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为他处理完后事,没有哭。不是不悲伤,而是一种“终于解脱了”的平静。他病了那么久,对他,对她,死亡都是一种解脱。 赖雅走了,张爱玲才46岁。但她再也没有开始新的恋情,一个人在洛杉矶的公寓里,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去世。

0 阅读:29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