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10月14日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连人都凑不齐。 各位义父,点个关注,欢迎评论,爱你们哦。 这事儿说起来挺魔幻的,美国从去年4月就开始谋划这个收费政策,今年4月敲定10月14日生效,前后准备了整整一年半,按说早该把各种细节捋顺了,结果临到落地,连最基本的“谁该交”都没说清楚。 比如规则里提的“中国运营的船”,到底是中国公司直接运营才算,还是租给中国公司用也算?合资公司的船,要是中方持股没到50%,算不算在内?这些关键问题全是空白,没有任何官方解释。 船东们这段时间愁得睡不着觉,交少了怕被秋后算账,扣船罚款是小事,万一影响后续航线审批就麻烦了;交多了又心疼,毕竟一艘能装一万三千个集装箱的大船,一次停靠可能就要交三百万美元,这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相当于普通家庭一辈子的积蓄,谁也不想白扔。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负责执行的部门。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简称CBP,要应对这个新收费政策,至少得加五千个前线人员,可现在美国不仅不招人,还在削减联邦政府人手。 之前9月底到10月初,美国政府还停摆了几天,九成文职人员都休假了,收费岗更是空空如也。 有船东录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对话,对方直言“给我发工资我才去核查”,这话听着就像应付差事,哪有半点执行政策的样子。而且现在连电话咨询都没人接,船东想问问自己的船该不该交、交多少,连个能回话的人都找不到。 最后CBP干脆搞了个“自助收费”,让船东自己填个数就算交完了,连审核步骤都省了,这跟没人管有啥区别?真想少交甚至不交,完全有空子可钻,不知道当初喊着“严厉监管”的口号时,他们有没有想过会是这个结果。 反观咱们中国,10月14日同一天也实施了对美船舶的收费政策,那差别简直太大了。咱们的规则写得明明白白,只要是美国公司拥有、运营,或者挂美国国旗的船,都得按标准交,连美资持股超过25%的都算在内,一点模糊空间都没有,船东一看就知道自己该不该交。而且海关、海事、港口集团三方联网,船刚到港口一分钟,该交多少钱的账单就弹出来了,要是不交钱,航保系统直接锁定,岸桥都不会放绳,想钻空子都没机会。 就拿上海和广州港来说,政策生效第一天就收了超过10亿元,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这才叫政策落地,既规范了管理,又让企业心里有底。 现在美国港口的日子可不好过了。船东们为了少担风险,要么故意少交钱,要么干脆绕开美国港口,转道墨西哥或者东南亚,再通过陆路把货运进美国。有做航运咨询的朋友跟我说,最近不少船公司都在调整航线,以前从中国直接到洛杉矶、长滩港的船,现在好多都先去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卸了货再用卡车运去美国。 这样一来,美国港口的生意就少了一大块。有人算过,照这个趋势,美国港口一年可能要少收七十亿美元,码头工人更是愁坏了,担心工作量腰斩,以后养家都成问题。 进口商那边也开始动起来了。他们知道船东的成本涨了,肯定会把费用转嫁到货物上,所以已经在准备给年底的商品加价10%。咱们平时买的衣服、家电、玩具,很多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到时候美国老百姓去超市一看,东西贵了不少,还不知道这钱其实是为美国政府的混乱政策买单。 之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本来通胀就够严重了,现在买瓶洗衣液都要多花几美元,这政策到底是坑中国还是坑自己人?”还有人说,“要是东西一直涨价,下个月开始只能少买些非必需品了”,评论区里一片抱怨,看得出来大家对这个政策很不满。 最讽刺的是,美国本来想靠这个收费打压中国造船业,结果却打错了算盘。现在中国占着全球五成多的新造船订单,很多船东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跟中国合作,看到美国政策这么混乱,反而更愿意选择中国了。 毕竟船东做生意图的是稳定,规则明确、执行靠谱才能减少风险。有个希腊船东接受采访时说,“之前还考虑过订美国船厂的船,现在看还是中国这边更省心,至少不会让我们拿着钱不知道该怎么交”。而且中国造船业这几年发展很快,技术和效率都有保障,价格也合理,美国这么一闹,反而帮中国做了“反向宣传”,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造船业的优势。 至于这个政策后续会怎么走,我觉得大概率会不了了之。一方面,美国政府现在没钱没人,想把政策完善起来很难,总不能一直让CBP靠“自助收费”应付;另一方面,反对的声音会越来越大,港口、劳工、进口商还有老百姓都受影响,压力传到国会,说不定过几个月就会修改或者暂停这个政策。 不过就算政策改了,美国在航运圈的信誉也受损了,船东们以后再跟美国打交道,肯定会多留个心眼,不会再轻易相信他们的政策了。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诚信和稳定,光喊口号不做事,最后只会自己吞下苦果。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又现阳谋,中美准备互征的港口费,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吃亏,因为中国造船量已占世界的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