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强的妈妈称,我儿子刚强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每天都要打两三个

戴婚纱聊军事 2025-10-16 09:31:16

主持人刚强的妈妈称,我儿子刚强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每天都要打两三个电话。有一天,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爸妈,我考虑了很久,我决定接你们来北京生活。 在一次家庭主题访谈中,刚强的母亲摩挲着沙发扶手回忆起那通改变一家人生活的电话时,眼眶仍会微微发红。 这位来自山西太原的老人没想到,刚在央视站稳脚跟的小儿子,第一件事竟是要接老两口去北京。 这份突如其来的孝心,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而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份孝心从不是一时兴起的承诺,而是渗透在十几年日常里的坚持。 刚强1976年出生在太原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儿子,从小被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疼爱着。 父母当年咬咬牙花7000元给他买钢琴的事,他记了一辈子。 2000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刚强顺利进入央视,成为许多人眼中“有出息”的孩子。 可入职没几个月,他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说出了接父母来京的想法。 刚强的母亲记得很清楚,当时儿子刚领了第一个月工资,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而且北京消费那么高,我们过去就是添乱。 电话那头的刚强没有急着反驳,只是轻声说,以前都是你们照顾我,现在该我来了,而且你们年纪大了,一家人住一起我才放心。 这句话让两位老人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来到北京。 把父母接到身边只是开始,刚强对孝心的践行,藏在每天的电话里。 只要出差,他每天雷打不动打两三个电话,中午准时问,妈,午饭吃了没?别对付,多炒个菜,晚上临睡前又会打来,叮嘱早点休息,门窗关。 刚强的母亲说,就算儿子在西藏支援交流那段时间,信号时好时坏,电话也从没断过。 有时候就说两句‘我挺好的’,可听见他的声音,心里就踏实了。 刚强自己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作为父母最惦记的孩子,要是长时间不联系,老人的想念会慢慢变成负担。 与其让他们在家胡思乱想,不如自己主动“汇报”行踪,用细碎的问候卸下他们的精神包袱。 这种对父母心理的精准体察,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暖心。 在央视的十七年里,刚强从普通节目主持做到奥运外景采访,2017年终于登上《新闻联播》主播台,事业越来越忙碌,可对父母的照料丝毫未减。 这份踏实和担当,也让他在感情里收获了圆满。 他和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徐春妮是大学同学,当年因内敛没能表白的心意,在多年后因一档节目重逢。 春妮常年投身公益,不仅捐建希望教室、资助近70名贫困学生,还曾全程资助玉树地震孤儿卓玛治病,被孩子亲切地叫做“妈妈”。 这样善良的两个人,在朋友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春妮原本坚持丁克,后来因参与听障儿童慈善活动改变想法,2018年两人迎来儿子“刚好”,一切都如名字般圆满。 如今说起儿子,刚强的母亲语气里满是骄傲,却很少提物质上的照料,说得最多的还是那些日常的细节。 当下很多人总说“等我赚够钱就接爸妈享福”“等我稳定了再好好陪他们”,可父母的衰老从不会等。 刚强用行动证明,孝顺可以是刚毕业时“兜比脸干净”仍坚持接父母的决心,可以是出差时几分钟的问候电话,可以是记住父母口味的细心。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恰恰是最动人的孝心。

0 阅读:76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