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哈尔滨市宾县工作的李大庆已经退休多年了,没想到现在上了新闻。我看了他的简历,

古井旁高兴聊天的人 2025-10-16 12:10:01

曾在哈尔滨市宾县工作的李大庆已经退休多年了,没想到现在上了新闻。我看了他的简历,出生于 1959 年 10 月,很早就参加工作了,1976 年 7 月进入哈尔滨市巴彦县人和公社人和中学教书。 真是难以想象,他当教师时还未满 17 岁,并且是教初中,也就比学生大几岁而已。当了两年教师后,调到巴彦县糖厂当工人。现在的教师工资高、社会地位高,为什么他会离开学校去糖厂当工人呢? 很多人不知道四十多年前的糖厂有多红火,以前的糖厂规模大、效益好,是人们做梦都想进的好企业。糖厂生产的白糖和红砂糖,用途很广,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根本不愁卖。糖厂的烟囱一天到晚都冒着烟,车间机器轰鸣,灯光璀璨。 北方糖厂生产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甜菜,每当甜菜成熟的季节,附近的村民都把自己种的甜菜运到糖厂,希望卖个好价格。厂里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年轻人可能没法理解,放着教师不当去当工人?搁现在想都不敢想,但搁四十多年前,这操作太正常了!那时候的教师,尤其是公社中学的教师,工资没多少,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还得跟着公社的节奏走,有时候还得帮着干农活儿。可糖厂不一样,那是正经的 “国营大厂”,工资比教师高不说,福利还多。 就说巴彦县那糖厂,当年谁家孩子能进糖厂,那全家都跟着光荣。厂里管吃管住,食堂顿顿有肉,逢年过节还发白糖、豆油,这在当年可是稀罕物。冬天冷,厂里还发棉袄棉裤,连手套都是厚实的劳保款。教师哪有这待遇?冬天上课靠烧煤炉,手冻得通红都得板书,福利也就偶尔发点粉笔、作业本。 而且糖厂当年多风光啊!烟囱天天冒烟,老远就能看见,机器声嗡嗡的,透着一股子 “红火劲儿”。到了甜菜丰收的季节,村里的马车、拖拉机排着队往厂里送甜菜,厂里的装卸工忙得脚不沾地,食堂还会给加班的工人煮面条、加鸡蛋。这种热闹又稳定的日子,比在学校里对着一群半大孩子教书,对当时的人来说吸引力大多了。 李大庆那时候才十九岁,正是想闯一闯、多挣点钱的年纪。教了两年书,估计也摸清了教师的日子,刚好有机会进糖厂,换谁都得动心。那时候可没有 “教师社会地位高” 的说法,大家更看重 “能不能吃饱、能不能挣到钱、工作稳不稳定”。糖厂三样都占了,自然成了香饽饽。 现在回头看,可能觉得他转错行了,毕竟现在教师多吃香。但搁当年,他的选择一点毛病没有,都是为了日子过得好点。这事儿也能看出来,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 “好工作” 标准,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

3
2025-10-16 12:45

你要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