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这回算是把话挑明了,对着中国企业亮出了新条件。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14号的

文史资鉴堂 2025-10-16 14:04:46

欧盟这回算是把话挑明了,对着中国企业亮出了新条件。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 14 号的报道,欧盟憋着在 11 月出台一项新的投资规则,意思很直白。   中国公司要是想在欧洲地盘上做生意,就得把技术交给欧洲企业,不光是些通用技术,连一些特定的专利技术也得交出去。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风声,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贸易部长会议后直接跟记者摊了牌,说欢迎外国投资,但得是真正的投资,就是得在欧洲创造就业、增加价值,还得把技术转过去,就像欧洲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所做的那样。   这话听着挺理直气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规则就是冲着中国企业来的。虽然嘴上说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公司,但知情人士早说了,核心就是防止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压倒欧洲工业。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直接,说欧盟就得借鉴美国和中国的经验,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以前对外资有要求,现在欧盟也要照着来,把技术转让当成邀请中国投资的前提条件。   就是欧洲自己在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关键领域有点跟不上了,想借着市场准入的门槛,逼着中国企业交出压箱底的技术,既能劝退不想交技术的中国公司,又能补自己的产业短板,这算盘打得够响的。   要知道,欧洲这会儿提出这规矩,也是有自己的难处。这些年欧洲一直被增长疲软和投资不足的问题烦着,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这些领域跑得太快,在欧洲市场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当地的游说团体早就急了,一个劲催着欧盟委员会出狠招。   彭博社还帮着找借口,说这是欧盟在 "效仿北京",因为中国长期对外资企业设限制。可这话根本站不住脚,中国从来没搞过强制技术转让,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技术合作都是自愿的市场行为,跟欧盟这明着要技术的做法完全是两码事。   欧盟这边刚放风,中国外交部第二天就亮了态度,发言人林剑直接抛出三个 "反对":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搞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反对借提升竞争力的名头搞保护主义。   这话里的分量很足,要知道强制技术转让本来就不合国际规矩,也违背经济规律,欧盟这么干,本质上就是单边主义的歧视性政策。   可欧盟好像没琢磨明白,中欧贸易早就绑在一起了,真要这么干,最后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今年一季度,中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额就有 1.3 万亿元,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 1000 万元的生意在往来。   在高技术领域,欧洲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中国也需要欧洲的高端装备 —— 一季度中国从欧盟进口的高端装备涨了 30.4%,占同类进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中国出口欧洲的工业机器人更是暴涨了 81.9%。   就说中德合作吧,德国的机械制造、化工制药是强项,中国的电气和信息技术工业有优势,巴斯夫、默克这些德企还在不停加码中国市场,双方在绿色经济、数字化转型这些领域合作得好好的。   要是真逼着中国企业转让技术,那些不想交技术的中国公司可能就真撤了,欧洲的消费者买不到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本土企业也少了合作的伙伴,反而会错失发展机遇。就算有些企业忍了,交了技术进去,这种强扭的合作也早晚会出问题,毕竟不是心甘情愿的。   欧盟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作为中欧关系的 "压舱石",很多企业都靠着中国市场吃饭,要是真出台这么激进的规则,受损最大的可能就是德国的汽车、化工这些支柱产业。   现在欧洲自己经济不景气,美国又在旁边搞制造业回流,逼着欧洲选边站,这种时候跟中国闹僵,可不是明智之举。   其实大家都清楚,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靠抢来的,得靠自己研发和市场合作。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是靠多年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打磨攒出来的,欧盟不想着怎么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反而想着靠规则硬要技术,这路子本身就走歪了。   世贸组织早就明确反对强制技术转让,欧盟真敢出台这规则,不光会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弹,还可能违反国际经贸规则,到时候吃官司不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欧经贸信任也得毁了。   现在距离 11 月没剩多少时间了,欧盟还在琢磨怎么把这些想法变成具体的提案。但从现实来看,这事儿真要落地难度不小。   且不说中国肯定会反制,欧洲内部的务实派也未必会同意 —— 毕竟谁也不想跟钱过不去,更不想把自己的产业拖进死胡同。   要是欧盟真铁了心要推这规则,最后很可能是既没拿到想要的技术,又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得不偿失。毕竟经贸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强买强卖的事儿,从来就长不了。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