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先说说体型差距,国际空间站总重420吨,相当于300辆小汽车摞起来,内部空间有916立方米,能塞下两架波音737。中国空间站总重180吨,内部空间330立方米,只有国际空间站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里面有个关键区别:国际空间站的“大块头”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装桁架结构的。因为美俄等国的舱段标准不一样,每个舱都得自带太阳能板和散热设备,结果只能用桁架把这些舱段像串糖葫芦一样连起来。 这种设计虽然能塞下更多舱段,但也导致空间站里到处都是钢架子,真正能住人的地方反而没那么多。中国空间站就聪明多了,直接用柔性砷化镓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是国际空间站的两倍,还省了一大堆桁架结构,同样的供电能力,重量却轻了不少。 再看看住宿条件,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有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后续的问天、梦天实验舱又各加了3个卧室和1个卫生间,总共能让6个人住得舒舒服服。而且每个卧室都有隔音设计,睡觉时噪音能控制在50分贝以下,跟咱们家里差不多。国际空间站虽然理论上能住13人,但实际上只有7个固定床位,剩下的人只能在舱里打地铺。 更麻烦的是,国际空间站里电线乱得像蜘蛛网,设备摆放也毫无章法,宇航员经常得在一堆仪器中间找地方睡觉。2021年,国际空间站甚至出现过11个人挤在7个床位的情况,有些宇航员不得不睡在“龙”飞船的货舱里。 除了住的地方,吃喝拉撒也是个大问题。中国空间站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是按照6人标准设计的,能把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的尿液都循环利用,重新变成氧气和水。比如电解制氧子系统,3人模式用低档,6人模式直接切换高档,完全能满足需求。 国际空间站虽然也有类似系统,但因为舱段老化,经常出故障。2024年,国际空间站就因为漏气问题让NASA紧张了好一阵,最后不得不让宇航员在“龙”飞船上加装临时座椅,以防万一。 货运能力也是影响人数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一次能运7.4吨物资,相当于把200多头猪送上太空,而且卸货时间只要4小时。国际空间站的美国“龙”飞船一次只能运4.2吨,卸货还得花8小时,俄罗斯的“进步”号更惨,只能运2.5吨。 更搞笑的是,国际空间站的货运飞船还经常掉链子。2024年,“天鹅座”飞船就因为温控系统故障,把200公斤牛肉和蔬菜全搞变质了。这种情况下,国际空间站只能靠频繁发射货运飞船来维持,自然需要更多宇航员来卸货和维护。 最后咱们再聊聊技术成熟度,中国空间站是2022年才建成的,用的都是最新技术,比如霍尔电推进器,能让空间站调整轨道时更省燃料,维护需求也少。国际空间站已经超期服役10年了,588个部件都在“带病工作”,宇航员三天两头就得修这修那。2024年,俄罗斯的“科学”号实验舱对接时甚至让整个空间站旋转了45度,吓得所有人够呛。这种情况下,国际空间站自然得多安排点人来应付突发状况。 总而言之中国空间站就像“小而精”的智能家居,虽然地方不大,但啥都能自己搞定;国际空间站则像“大而乱”的老式公寓,地方是大,但住起来麻烦不断。随着中国空间站二期工程的推进,未来咱们还会增加舱段,说不定哪天就能实现“太空大平层”的梦想。而国际空间站呢,可能就得考虑啥时候“退休”了——毕竟,再豪华的“群租房”,也比不上自己的“小别墅”舒服啊!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
【220评论】【21点赞】